14、雍正仿哥窯
水平極高,可以亂真。大多數胎質較厚。雍正官窯的哥窯瓷胎為鐵灰色,經火燒結后,外表鐵黑或泛油亮光澤,釉質光潤,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體含鐵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現“紫口鐵足”。民窯為白胎。釉面有宋哥窯那種玉質感,發(fā)油酥光澤。器型很多,有瓶、爐、尊等的擺設器,也有筆架、水盂、鎮(zhèn)紙等文房用品,還有盤、碗的日常用瓷。“金絲鐵線”與宋哥窯特有些差別,開片不那么細碎,或者即使細碎也不如宋釉。開片中鐵線較多,金絲較少。其鐵線多數呈現黑色,少數略顯藍色,開片紋路多數僵直,一般不見到宋釉開片在較小的區(qū)域內仍舊曲折變化的狀態(tài)。
清代仿宋釉,不是單純追求宋代釉飾的工藝效果,而是著重體現宋代釉飾的基本特征和獨特神韻,所以比較少注意到細部特征:例如釉飾肥厚、釉中氣泡小、片紋曲折婉轉等。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這給鑒定帶來了一定的方便。
15、乾隆仿哥窯
基本上是雍正的延續(xù)。仿哥窯除部分官窯作品外,大部分是民窯作品。除了帶有雍正仿哥窯的特征外,還常見用堆花鐵砂青銅器紋飾進行裝飾。器型更多,除擺設器、文房用品,日常用瓷外,民窯中還有達摩像、香爐等宗教用器的作品。其工藝、造型、胎質、釉色等基本與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調由灰青發(fā)展到灰白、米黃、黃、藍、綠色。“金絲鐵線”與宋哥窯特有些差別,開片不那么細碎,或者即使細碎也不如宋釉。開片中鐵線較多,金絲較少。其鐵線多數呈現黑色,少數略顯藍色,開片紋路多數僵直,一般不見到宋釉開片在較小的區(qū)域內仍舊曲折變化的狀態(tài)。
16、嘉慶仿哥窯
早期基本上保持乾隆水準。晚期,制瓷工藝低下,產品顯露粗率之風,接近道光仿哥窯。釉質肥厚、光亮明快,但是釉面不夠均勻干凈。胎厚,質白,釉質多松懈肥厚,釉色月白、粉青。瓶、盆、碗、洗的器足寬厚,往往加涂黑色釉表示“紫口鐵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窯器寫款,民窯則多書刻“成化年制”,涂以黑色。
17、道光仿哥窯
人才匱乏,所產瓷器沿襲嘉慶后期風格。這個時期的特征是:胎質略顯粗松,釉面稀薄,造型笨拙。由于施釉不均勻,釉面明顯泛起水波紋,業(yè)內俗稱“浪蕩釉”或者“波浪釉”。幾乎所有瓷器都具有這個特征嘉慶晚期、道光和咸豐的瓷器,都具有這個特征。有的器物口沿涂抹醬黃釉,有的器物底足涂抹黑釉。
釉面仍舊比較肥厚,但是不夠細潤,開片也不夠顯著。
18、咸豐仿哥窯
咸豐在位十一年,瓷器生產集中在元年至四年,五年以后,因為戰(zhàn)爭原因,景德鎮(zhèn)御窯廠停燒。瓷器的工藝水平與道光時期相同,有波浪釉的特點。釉色變成單純的粉青色,與同治、光緒、宣統(tǒng)仿哥窯類似。釉面或者開片或者無紋路。
19、同治、光緒、宣統(tǒng)仿哥窯
都有生產,與道光仿哥窯差別不大。官窯、民窯中有少量精品,特別是光緒朝有不少宮廷用瓷和出口瓷的精品。這些精品不再出現“波浪釉”。但是,“紫口鐵足”特征還是要靠涂抹醬黃釉或者黑釉。釉面疏松,開片或者呈現黑色,或者透明。
從咸豐以來,釉色逐步演變成單純的粉青色,名為仿官、仿哥,卻有名無實。釉面或者開片或者無紋路,紋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施以黑漆以充當“鐵足”。
20、民國仿哥窯
清末民初,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等國大肆收羅中國瓷器,由于傳世品和出土品較少,致使專門生產和銷售假古董的行業(yè)應運而生。從1912年到1930年間,仿古能手相繼涌現。其數量之多,品種之齊全,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大量仿品流到國外,上世紀三十至七十年代國外出版的陶瓷圖錄中,幾乎每本書中都有這個時期生產的被當作古瓷的瓷器。這個時期的瓷器鑒定很難,很多研究者把那些即不能斷定為古瓷,又不能斷定為現代瓷的瓷器,劃歸到這個時期。其實,這不是一種負責任的辦法,但是,目前也只能如此。這正像不能確定病因就歸結為“上火”的郎中的診斷一樣。故宮博物館已經收了大量這個時期的仿古瓷器,試圖研究出其中的規(guī)律,但是,目前可信的研究成果還沒有出來。
這個時期的仿哥窯,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沒有“紫口鐵足”特征,需要涂抹醬紫釉、醬黃釉冒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