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網(wǎng)興旗下網(wǎng)站: 中華陶瓷網(wǎng)  中國瓷都德化網(wǎng)  德化陶瓷商城  網(wǎng)興網(wǎng)絡
網(wǎng)絡興瓷,陶瓷行業(yè)第一門戶
資訊 企業(yè) 產(chǎn)品 供應 求購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頁 展會 人才 商城 圖庫 電子雜志 陶瓷技術 行業(yè)百科 營銷管理 企業(yè)家俱樂部 論壇
頻道首頁  陶瓷歷史  陶瓷文化  陶瓷收藏  名家名作  陶瓷名城  古瓷初識
陶瓷藝術  陶瓷院校  古瓷欣賞  陶瓷拍賣  陶瓷古窯  陶瓷常識 產(chǎn)區(qū)特色: 德化  景德鎮(zhèn)  醴陵  潮州
信息內(nèi)容
   
 您的位置: 首頁>陶瓷文化>>陶瓷文化>>|
中國陶瓷文化略談(附四)常見行話——古瓷器典型特征

發(fā)布:2016-12-26 9:13:52  來源: 程彥林 [字體: ]

常見行話——古瓷器典型特征

  既然對瓷器感興趣,就一定會注意欣賞、研究各朝各代著名的窯口和陶瓷器物。經(jīng)過幾千年的承襲和發(fā)展,中國陶瓷文化除了精湛的工藝、雅致的美學、精美的器物之外,還形成了一系列關于瓷器特征的約定俗成的話語。這些話語已經(jīng)成為古瓷器行業(yè)的常用口頭語,即行話的一部分。了解這些行話,對你接觸古瓷器行業(yè)、欣賞品鑒陶瓷,是很有必要的。我這里收集了一些瓷器行業(yè)行家常用口語和簡單解釋,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又并不愛好瓷器收藏和鑒定,本文不一定全面、到位甚至可能還有謬誤,敬請諒解。文中的圖片都是示意圖,大多從網(wǎng)上收集,向圖主致謝!

  紫口鐵足——南宋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特征之一,相傳這是宋代哥窯的特征,但從考古發(fā)現(xiàn)與傳世器物看,南宋龍泉窯的黑胎瓷(龍泉瓦窯 窯、大窯等一些產(chǎn)品)、南宋郊壇下官窯和傳世哥窯器以及明清兩朝景德鎮(zhèn)仿哥器都有這一特征。此名最早見于明曹昭《格古要論》,明清兩代野史雜記中談宋官窯者多據(jù)此加以引伸。

  形成原因:由于其瓷胎含鐵量較高而呈黑灰色,施有乳濁性厚釉,口沿處釉層較薄,在還原氣氛下燒制時因器口釉下流,釉層簿胎色微露而呈稍淺的紫色,底足無釉處呈現(xiàn)鐵褐色,故稱謂“紫口鐵足”。黑灰色胎和青釉配合,加上紫口鐵足,既能襯托青釉的柔美,又使厚釉產(chǎn)品呈現(xiàn)挺拔秀麗的質(zhì)感,給人以穩(wěn)重、樸雅的形象。

  金絲鐵線——又叫“鱔血”,是宋哥窯瓷器釉飾特征之一,以釉面開片,其紋如冰裂為其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胎釉膨脹系數(shù)不同所致,焙燒后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瓷器釉面上便會出現(xiàn)一種自然開裂的現(xiàn)象,其紋片如網(wǎng)交織、如冰破裂。之后用顏色較深的著色劑(有說草木灰,有說墨汁的?)人工從裂紋中滲透進去,著色后顏色較深。以后在黑紋片之內(nèi)又續(xù)開細小裂紋,日久呈褐黃色,兩種紋片一黃一黑,就形成了金絲鐵線。“金絲鐵線”的說法出自《南窯筆記》。

  堆脂——明代人對宋代瓷器釉質(zhì)描繪用語。最早見于明代高濂《遵生八簽》,有 "汝窯馀常見之,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記載。后人對釉質(zhì)肥潤的瓷器多用"堆脂"來形容。

  淚痕——宋定窯瓷器釉面的特征之一。因外部釉厚下垂,象落淚厚留下的痕跡,故名。最早見于曹昭《格古要論》 ,文中有"外有淚痕者是真"句,以此作為鑒別真假定窯的標準!肚迕夭亍、《博物要覽》等多引用之。

  蚯蚓走泥紋、蚯蚓釉——北宋后期禹縣均窯所燒宮廷瓷器釉面特征之一。因素燒過的坯體在施釉后晾坯乾燥不當,釉層產(chǎn)生裂痕,高溫燒制過程中釉料使發(fā)生流淌而填平裂痕,這就行成了如蚯蚓在濕泥土上爬過(蠕動)的痕跡。禹縣古瓷窯遺址雖已發(fā)現(xiàn)近百處,然蚯蚓走泥紋只在均臺遺址大量發(fā)現(xiàn)。

  蟹爪紋——瓷器釉面的紋片如蟹爪,故名。最早見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論》 汝窯和官窯條都記載“......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

  魚子紋——在單色釉瓷器表上出現(xiàn)非常細碎的開片,紋路交錯,形成許多細眼,極具觀賞價值,因其狀如魚子,故名。由于工藝復雜,燒制難度極高,存世量極稀少,屬開片釉中之極其名貴的釉種。宋代名窯均有燒制,清代有仿中精品,F(xiàn)代仿品多。

  鐵銹花——瓷器裝飾彩品種之一。即用含有氧化鐵的斑花石作顏料,在瓷坯上描繪圖案,經(jīng)高溫燒制而成,特點是釉層里呈現(xiàn)燦爛的鐵銹紅(褐)色花紋,故名。鐵銹花為北方磁州窯系宋、元、金時期的特有品種,宋代山西黑瓷即見有此種裝飾,清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也有鐵銹花的生產(chǎn),其釉料中除鐵外,還有適量的錳,釉面呈赤褐色。清寂園叟《陶雅》有載曰:“紫黑色釉,滿現(xiàn)星點,燦爛發(fā)亮,其光如鐵”。

  開片——瓷器釉層有裂紋稱開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xiàn)象,裂紋僅限于釉層,而不及胎。開裂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脹系數(shù)不同,焙燒后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開裂原是瓷器燒制中的一個缺點,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guī)律而制出的開片釉(即裂紋釉),變成為瓷器的一種特殊裝飾了。宋代的汝、官、哥窯都有這種產(chǎn)品。以宋代哥窯產(chǎn)品最為著名。開片又稱冰裂紋, 釉面裂紋形同冰裂,按顏色分有鱔血、金絲鐵線、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wǎng)形紋、梅花紋、細碎紋,按大小分有牛毛紋、柳葉紋、蟹爪紋、魚子紋等。宋代以后景德鎮(zhèn)窯歷代都有仿燒哥窯瓷器。

  芒口——對瓷器口部無釉者的稱謂。北宋蘇軾《志林》曾有 "真玉須定州磁芒所不能傷者乃是"的說法;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也有"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的記載;則此芒字似有鋒芒的含義。證以《吳越備史所載:吳越貢宋定瓷有鑲金銀口者,不鑲金銀口的仍占多數(shù),使用時鋒利的口緣會劃破口唇,因此不堪使用,只能專用汝窯瓷器。

  花口五出——亦稱 "五出口"。指瓷器的口部為五花瓣者。系仿照花卉形式製作。唐人詩中詠贊花卉,有"花口五出"句,此名蓋來源于此。碗口為四瓣或六瓣時,則稱"四出口"或"六出口",六瓣以上的則統(tǒng)稱"葵瓣口"或"蓮花口"。

  洗口——器物口部的一種樣式,因其形如洗,故名。同樣,凡口緣內(nèi)收的,稱 "斂口",外撇的,呈"撇口"或"敞口";口緣向上的稱"直口";凡盤碗一類器皿,口向外折的,稱"折沿"或"板沿"。

  圈底——指陶器底部為圓形而向外凸出者。我國早期陶器底部多屬這類形式,新石器時代中期以普遍出現(xiàn),紅陶盆、缽、罐等器皿較多。圈底沿襲時間較長,到戰(zhàn)國時期仍有。

  圈足——陶瓷器足部的一種形式。指器物底部承以一個圓形圈以托起器身者。唐代瓶、壺、盤、碗等器已有圈足,但不普遍;宋以后盛行,各類器皿幾全有圈足,很少例外。圈足形態(tài)有高低深淺之分,足壁有薄厚之別。其成型方法有鑲接和旋削兩種。由于各個時期的圈足挖足工藝略有區(qū)別,致使圈足的深淺、薄厚、足壁傾斜程度也有不同,成為鑒定器物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

  玉壁底——也叫玉璧型圈足,指唐代碗類中一種底形有如玉壁者。這種碗形多為淺式,碗身作四十五度斜出,圓形平底中心挖去一小片同心圓,形似玉璧,故名。底心內(nèi)凹處有施釉與不施釉之分,施釉者只有圓環(huán)形地面露胎。唐代越窯、邢窯、長沙窯等南北各地瓷窯多燒制,是唐代中晚期比較盛行的一種碗式。有的在外口凸起一周邊飾,北方白瓷窯比較多見。

  雙底足——也稱 "雙圈足"。清康熙前期景德鎮(zhèn)流行的器物底足特有樣式。多見于青花活五彩大盤,小盤也有雙底足者,底部有書"康熙辛亥中和堂制"或"球琳珍玩"款識者,辛亥為康熙十年(1671),也有甲子、乙丑年者,則是康熙十一、十二年的產(chǎn)物。

  白釉澀胎——明弘治年間瓷窯常用的一種燒瓷工藝,既掛釉時將先設計好的紋飾預留出來,不掛釉,燒成后以自然的胎色形成紋飾,另有一番裝飾特色。創(chuàng)燒在明代之前。

  澀圈——瓷坯疊燒前,為分別疊燒,將器物內(nèi)心刮去一圈釉,無釉處即稱“澀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橘皮釉、浪蕩釉、波浪釉——瓷器釉面凸凹不平如橘皮或波浪蕩漾一般。波浪釉或稱橘皮釉,一般釉厚才能形成,當火焰900度時釉開始熔化,由于沒有及時投入新柴,釉面溫度有所下降,使表面凝固,當新的柴禾投入,火焰再次升溫,就會形成了波浪釉。明宣德時瓷器上就有這種橘皮釉,清雍正開始,也常能看到這種波浪釉,一直到道光末期、咸豐早期。波浪釉形狀很難說有什么規(guī)律,雍正的瓷器上有的局部有波浪釉,有的整個器身皆波浪起伏,側光下有的呈不規(guī)則的長短皺紋。嘉慶時波浪釉最常見,道光底部也會常見。鑒賞時需側光看,可以看到釉面有類似橘子皮、波浪的效果,雖然不算是優(yōu)點,但也不算是缺點,只是這類瓷器的一個鑒定要點。有人比較喜愛,有人覺得是瓷器燒造水平下降的結果,認為釉的表面呈現(xiàn)疙疙瘩瘩高低起伏不美觀,而且隨底釉不潔白,嚴重時候正面看也很明顯,北京俗話叫它“鼻涕釉”。

  蒼蠅翅——原為綠翡翠的特征,瓷器指清代郎窯綠釉的片紋內(nèi)間斷有一片一片的銀色閃光,很像蒼蠅翅。

  垂釉——瓷釉流垂到足邊,像濃液下垂的形狀,一般在宋代小黑盞、清代郎窯紅有此現(xiàn)象。

  奶釉——白釉的色澤像牛奶一般豐潤,特指宋定窯瓷器。

  泥鰍背——足底部是圓形,如泥鰍的背一樣,故名。主要雍正朝前后多見。

  珍珠釉——高溫色釉中的特殊品種,具有淡雅素凈、顆粒凸起的特殊效果。

  裹足釉——瓷釉包足,足部不露胎,一般為支釘燒法。

  燈草口、燈草邊、露骨——所謂燈草口,是指單色釉瓷器在燒制時,由于釉汁厚,在高溫下產(chǎn)生流淌,造成口沿處釉層變薄而露出白胎,在口沿呈現(xiàn)一圈旋狀白線或白邊。以清雍正時郎窯最為突出。燈草口有的形成露骨

  螺旋底——指瓷器底部形成的螺旋紋,在清康熙年間的青花器上表現(xiàn)最為突出。

  刀切底——足部是方棱,如刀切一樣。

  后刻花——素器后刻花紋或刻花后施釉,再入窯燒制的器物。晚清多見。

  淡描——用較淡雅的青料構勒線條,近乎中國繪畫中的白描,常用的筆法是用雙筆描繪的花紋,雙描輪廓,降低青色料的堆積面積,以達到淡雅的目的,一般多見于青花器。還有一種方式是使用不同青料來實現(xiàn)濃淡配合,比如明宣德時期有一種青花海水龍紋盤,即以國產(chǎn)青料淡描海水波濤,用進口青料濃繪出水蛟龍,更突出了龍的矯健兇猛,可謂濃淡適宜、相得益彰。明代中晚期以后多有以淡描青花繪畫線條紋飾。

  脫胎、蛋殼、薄胎——都是薄胎瓷器的稱謂和行話,形容瓷胎極薄,如蛋殼一般。薄胎瓷創(chuàng)燒于明朝永樂時期的景德鎮(zhèn),是在北宋影青瓷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明成化時已有較高成就,萬歷時有卵幕杯、流霞盞等著名產(chǎn)品。

  開光、開光瓷——是指在瓷器的某些部分畫出像長方型、菱形、圓形一類邊框,并在邊框中畫以山水、人物、花卉等,在邊框外飾以單色釉或滿地錦紋,稱為“開光”,這類瓷器成為開光瓷。其中邊框外飾以滿地錦紋的稱“錦地開光”,明代稱“錦地盒子心”。瓷器開光始見于宋代吉州窯,清代康熙五彩瓷多見。

  反瓷、生瓷——指沒有上釉的瓷器,是一種以瓷土作胎,胎上雕琢紋飾,素胎生燒的瓷器。反瓷始于明代萬歷時期的景德鎮(zhèn)窯,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盛行,以燒造文房用具多見。制作反瓷的胎土淘煉精,胎質(zhì)細密,有滑膩感,燒成的反瓷如骨似玉,很受時人歡迎,F(xiàn)代仿品多。

  款識——指明清兩代景德鎮(zhèn)窯燒制的瓷器底部所書的朝代款。如 "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和"大清乾隆年制"一般稱六字款;寫"永樂年制"和"雍正年制"的則稱四字款。官窯的朝代款有篆書和楷書兩種,稱楷書款和隸屬款,在款周一般都畫雙圓圈或雙方圈。民窯瓷器的朝代款,其字體則以行書為較多。

  干支款——指瓷器上用天干地支組合的干支紀年款。我國使用干支紀年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以干支年號作為瓷器的底款,始見于明代弘治時期,在清早期和清晚至民國期間較為流行,清早期的干支款以康熙朝數(shù)量多見。晚清和民國的干支款識運用普遍,多見于彩瓷畫的題跋。傳世品有明嘉靖辛酉(1561),清順治戊子(1648)等紀年款瓷器。

  家堂款——指私人定燒瓷器所書寫的自家堂號。始于明嘉靖( 1522-1566)時,以青花瓷器盤碗較多,所見有東書堂、滋樹堂、博物堂、玄蔭堂等堂號。清康熙(1662-1722)時比較盛行,青花、五彩等都有,如中和堂、慎德堂、世錦堂、兆慶堂、謙牧堂、世恩堂、拙存堂、常豐軒等,家堂款瓷器沿襲到清末。

  私家款——指私人定燒瓷器所書寫的名字或別名。清代前期比較流行,如康熙 (1662-1722)時的若深珍藏、奇石寶鼎之珍、永慶之珍,雍正(1723-1735)時的安吉居珍玩、坦素清玩,乾隆時的舊畹山房、古香書屋、文甫雅玩等。

  王府款——指明代王府定瓷器時底部書寫的款識。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子孫相襲為王者多,因之傳世與出土青花瓷器中,書寫王府款者不少,如德府造用、長府造用、趙府造用、晉府造用、萬曆丁亥年造黔府應用、潘府佳器、郝府佳器、秦府典膳所等。這些王府定燒瓷器的時間多在萬曆 (1573-1619)時期。有寫甲戌春孟趙府造用者則是崇禎七年(1634)定燒的清代有道光丁未定府行有恒堂製造款者,多為粉彩瓷器。宜興紫砂中亦有咸豐年定府行有恒堂定燒的茶壺,傳世品較少 。

  篆書款——指明清兩代瓷器款識用篆書體者。明永樂 (1403-1424)時青花壓手杯和白釉、紅釉盤碗的款識都用四字篆書體,宣德(1426-1435)以后多為楷書款;清雍正(1723-1735)時顏色釉瓷器從篆書款為多,多印四字篆款,青花多書六字款。

  楷書款——指明清兩代景德鎮(zhèn)瓷器款識用楷書體者。明清兩代官窯瓷器以楷書款為主,篆書款只占很少部分。由于分工很細,款識都由專人書寫,因此書寫的字體大體相似。

  堆料款——指清代康熙至乾隆 (1662-1795)時琺瑯彩瓷器的款識。因字銘用琺瑯彩書寫后都凸起,以形成堆垛,故名。堆料款有藍彩和胭脂彩兩種,是琺瑯彩瓷器款識的主要款式;有青花者,僅用于紫地琺瑯彩碗,不屬堆料款范圍。

  吉語款——指瓷器底部所書寫的吉祥語。始于明代,多見于民窯青花盤碗或罐的底部,流行于嘉靖到明末。常見的有富貴佳器、長春佳器、玉堂佳器、永享佳器、天福佳器、天祿佳器、富貴長春、德化長春、永保長春、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有些吉語清初仍沿用。

  銅口——瓷器口緣或足部有包鑲金屬的,包金的稱 "金口",包銀的稱"銀口",包銅的稱"銅口"。包金屬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顯示尊貴或豪富,在瓷器上包鑲金銀,五代末至宋初吳越錢氏進貢或陪葬瓷器中較多,宋定窯及青白瓷也有類似出土物。另一種是為了彌補口部無釉或傷殘而包鑲銅口,也多見于定窯及青白瓷。

上一頁 [1] 下一頁
共有  條網(wǎng)友評論 【發(fā)表評論
同樂
包郵特價:360
荷葉瓶
特價:499
輝煌騰達
特價:488
幽夢
包郵特價:1299
陸羽品茶
包郵特價:888
凌云騅
特價:488
自在春風
特價:599
歡天
特價:999
竹之語
包郵特價: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郵特價:699
煙雨江南
包郵特價:2999
上善若水
包郵特價:2660
 ·本類最新 更多...
陶瓷名城
·潮州——中國瓷都
·宜興
·德化——中國瓷都·德化
·醴陵——三大古瓷都之一
·淄博
·唐山——北方瓷都
·景德鎮(zhèn)——千年瓷都
·佛山——南國陶都
陶瓷名人
陶瓷文化
關于我們  產(chǎn)品服務  幫助中心  法律聲明  誠聘英才  網(wǎng)站導航  友情鏈接  RSS定閱  新聞調(diào)用  聯(lián)系我們  訪客留言
運營商:網(wǎng)興網(wǎng)絡科技 版權所有 (C) 2007-2008 中華陶瓷網(wǎng) Ctaoci.com Cceram.com
電子郵件:service#ctaoci.com 聯(lián)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園科技大樓二樓 郵政編號:362500 閩ICP備05012475號
電話:0595-23555005 傳真:0595-23593359 廣告熱線: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