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素有陶都之稱,提起宜興陶器,人們總會首先聯(lián)想到紫砂陶。的確,紫砂陶的影響十分廣泛,在中國陶瓷制品中獨樹一幟,它材質(zhì)稀缺,工藝獨特,造型古樸,裝飾雅致,功能實用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然而縱觀歷史,紫砂陶在宜興陶瓷史上尚屬小字輩,只有近千年的制作史,而宜興地區(qū)早在新石器時代已開始了陶器制作,有超過7000年的制陶史、3000年制瓷史。新石器時代,宜興已有紅陶、灰陶、黑陶生產(chǎn),商周時期開始制作原始青瓷,六朝時期,宜興的青瓷工藝已達到領先水平,揚州唐城遺址中曾出土大量宜興地區(qū)制作的高水準青瓷制品,宋代晚期,宜興地區(qū)的優(yōu)質(zhì)瓷土消耗近于枯竭,因此轉(zhuǎn)向日用陶生產(chǎn),這時,紫砂陶的制作初見端倪,到明代中晚期達到成熟。與紫砂陶同步發(fā)展的還有宜興均陶,如今,紫砂和均陶制作工藝都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梢哉f,紫砂和宜均是汲取了前代數(shù)千年陶瓷制作的養(yǎng)分,才達到后來的高峰,既為皇家平民共欣賞,又能遠銷海外名揚世界。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一件古代宜興窯制器:白泥施釉印花罐(見圖)。罐身通高10厘米,廣口、直頸、鼓腹,下腹略收,平底。罐體以白泥制作,向外膨脹的罐腹表面以方格對角形式構成網(wǎng)狀紋樣,下層方格之中相間分布著荷花與梅花圖案,是以事先制作的花模戳印而成。罐體薄施一層深色釉料,由于歷史久遠,釉層已褪去大半。這種陶質(zhì)小罐屬于日常用器,但比一般粗貨精制了許多,首先罐的器型以泥片相接成型,十分端正規(guī)整,印花裝飾也相當精心,外部修飾得十分仔細,看不出接口痕跡,釉水上得非常均勻,一直浸到罐口內(nèi)部。察看罐內(nèi),可見胎體厚薄一致,腹底、肩頸、口部有接痕,手指內(nèi)探觸摸有明顯的凹凸感。
陶器上的印紋最早是因工具制作留下痕跡,給人啟發(fā)逐漸發(fā)展成有目的、有意義的裝飾,提升美感,富于寓意。宜興印紋陶制作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陶器印紋以幾何圖案為主,漢代則有弦紋、波紋、席紋、葉紋和鳥紋等。這件小罐的制作約在明代,其外觀飽經(jīng)滄;蚺c長年埋于地下受到侵蝕有關。沙老早年去宜興收集紫砂壺,時常碰到這種不像紫砂的陶器,被商販當作零碎搭售,價格十分便宜,因覺其古樸可觀而收于囊中。
近來有識之士提出應確立中國的陶窯體系——宜興窯系,這類印花施釉陶罐作為宜興窯日用陶器的一個品類,亦是宜興陶瓷漫長發(fā)展史的一件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