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青花瓷器在清代瓷器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擁有一件康熙青花瓷一直是瓷器收藏者追求的目標。我的清代瓷器收藏中,康熙青花瓷器是重要專項。十多年間,為了能買入心儀的藏品,我?guī)缀踝弑閲鴥雀鞯毓磐媸袌�,參加無數(shù)個拍賣會,更借助國外朋友力量,終于購得近百件康熙青花瓷器�?粗惲性诩业木来善�,一種發(fā)自心底的滿足感油然而生。一件藏品一個故事,它們仿佛讓我穿越了時空,與古人實現(xiàn)了一場美麗的邂逅。
康熙青花瓷器燒制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
豐富多樣的器型
康熙青花瓷的造型在清代瓷器中最為豐富。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瓷器制作者智慧與想象力不斷地迸發(fā),器物形式變化多樣,層出不窮。既有陳設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更有中西文化融合的外銷瓷。康熙一朝,官窯瓷器精益求精,民用瓷器堅實耐用,外銷瓷器多姿多彩,百花齊放,爭奇斗艷。
從藝術角度看,康熙青花瓷造型特色非常鮮明,已經(jīng)逐步擺脫了明代瓷器粗笨的特點。這一時期器型古拙與莊重共有,渾厚與秀麗并存,立件挺拔遒勁,臥件精細實用。制瓷工匠拉胎多用直線和曲線的有機結合,比如棒槌瓶、花觚等器物,既給人挺拔、向上的感覺,同時又巧妙的運用曲線,做到直而不板、剛中見柔。
從工藝角度看,康熙瓷器成型方法日臻完善,技術逐步成熟。無論大件小器都制作精細、旋削認真,修坯一絲不茍。即使是大型的器物,接胎痕跡也基本消失了,對底部處理更是嚴格、規(guī)整。
細膩滑潤的胎釉
康熙早期,制胎依然受明代影響比較大,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現(xiàn)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
康熙中期,由于技術的逐步成熟,特別是官窯瓷器,胎土采用了更多的高嶺土,原料的處理也做到精細淘洗,使瓷胎更加細膩、滑潤,胎體潔白堅硬,斷面有如“糯米糕”(俗稱“糯米胎”)。瓷胎的組織致密、均勻,使胎質的比重大為增加,人們通常稱贊康熙瓷器胎薄、分量重。
康熙年間,景德鎮(zhèn)使用釉的原料取自浮梁寺前鄉(xiāng),距今景德鎮(zhèn)市區(qū)15公里。釉的組成主要是石灰石、石英、絹云母和槎柴灰。釉料配制純凈,釉面和胎體緊密地結合為一體。
康熙早期器物的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粘砂,不光滑現(xiàn)象,器物底足內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到了中期后底足露胎處光滑細致,少見火石紅,瓷器的質量明顯提高,胎釉結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盤、碗類器皿的底足普遍采用挖足的手法。挖足不僅方便使用,也使造型顯得更有神采。康熙瓷器的底部由于認真處理而出現(xiàn)的各種變化,更是成為后世進行鑒定的重要依據(jù)。
康熙時期器足常見種類有:平足、圈足、寬厚圈足、雙圈底、二層臺底、玉壁底等。
古樸典雅的紋飾
康熙早期瓷器的青花鈷料是出產(chǎn)于浙江的石子青,呈色灰藍,個別發(fā)色較灰暗,與順治青花特點相近。
康熙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由煅燒法取代過去的水沉法,青花色料提煉精純,呈色鮮藍青翠,明凈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無火氣。“珠明料”的發(fā)色被贊譽為“翠毛藍”、“康熙五彩”、“色分五色”,與清代其他各朝有很大的區(qū)別,時代特征十分明顯。鑒賞者對康熙青花瓷器評價甚高,謂“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除了鈷料的使用外,還得益于工匠們熟練地運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工匠們有意識用深淺不一的色調渲染出遠山近水,層巒疊嶂,富有立體感的水墨畫效果。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康熙晚期的青花色調,由中期的濃艷青翠漸變?yōu)闇\淡或灰暗,有的呈色不穩(wěn),出現(xiàn)暈散。此時除傳統(tǒng)瓷器外,外銷瓷上開始出現(xiàn)葡萄牙、荷蘭、法國商人定制的西方人物、花卉、風景等紋飾,頗引人注目。
康熙青花瓷器上常見紋飾有:
1、龍鳳紋主要出現(xiàn)于官窯器,造型多樣,姿態(tài)生動。其中的海水龍、出水蛟龍、九龍鬧海、魚化龍,蒼龍教子等圖案,生動地表現(xiàn)出蛟龍翻騰出沒于云水,叱風咤雨的壯觀氣魄。
2、人物繪畫題材多取自《封神榜》、《三國演義》、《楊家將》等中國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文王訪賢、木蘭從軍、周處斬蛟、加官進爵、指日高升、竹林七賢、點石成金、蘇東坡游赤壁等等。為便于鑒別,現(xiàn)把康熙人物畫法主要特征總結如下,雖不免以偏概全,而其特征在焉。
�。�1)人物畫法飄逸,栩栩如生,男子含胸凸腹;
�。�2)眼睛畫法,無論男女,多以線條體現(xiàn),所謂“有眼無珠”。
�。�3)手指畫法,均纖然如竹筍,仕女、男子都如此。
(4)孩童的頭部,后腦凸出夸張,大頭孩子,淘氣可愛,重男輕女,無女孩出現(xiàn)。
3、山水紋多仿宋、元、明以來的傳統(tǒng)技法,以四季風光和遠山近水為題。有的加繪人物,如讀書、下棋、觀瀑、野外漫游、待渡、泛舟、訪友等。山水多采用斧劈皴和披麻皴等技法;并以山水法作出幽靜清新、濃淡相宜的渲染,表現(xiàn)出山水立體感。
4、珍禽異獸、翎毛花卉、昆蟲魚草等應有盡有。這些奇異走獸,形態(tài)逼真,較之明代更有寫實感。還有的加繪噓氣噴霧的場景,更襯托出異獸的兇猛雄健。常見的珍禽異獸的畫面還有:松鹿、戲獅、奔馬、臥羊、百鳥朝鳳等,亦表現(xiàn)得形神兼?zhèn)�,靜中欲動。
清秀規(guī)范的款識
清朝初期,“官搭民燒”,使康熙官窯與民窯的分界變得模糊�?滴跏四暌院�,官窯瓷器的款識開始規(guī)范豐富起來。多采用館閣體,字體漸趨清秀,楷書年號寫得較扁,底下一劃較長。主要有青花雙圈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體端莊工整,雄健有力,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其“熙”字寫法略有變化,將“熙”字加一筆,改寫成“熈”字。
康熙中后期,民窯瓷器除了仿明代年款如“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外,也少量書寫本朝款,但與官窯款差別很大,字體軟弱,不規(guī)范。多數(shù)瓷器有寫堂名款的,如:碧云堂制、興裕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軒制珍玩、拙存齋、白云堂依古制;也有寫吉語款的,如:永慶奇珍、奇石寶鼎之珍、青玉寶鼎之珍、文章山斗等;更多器物只是在圈足內畫雙圈、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荷花、如意、雜寶等。
欣賞康熙青花瓷器而知清代瓷器精美程度及文化內涵多么豐富。我的這一觀點,也被欣賞我收藏的康熙青花瓷器的一些朋友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