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整理書籍,在雜亂的書堆中撿出一本精美的圖冊,想起來,那是年初香港城市大學(xué)的鄢秀、鄭培凱夫婦送我的新年臺歷。這臺歷是臺灣外交部門發(fā)行,全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瓷器圖片精選,印刷十分精美,值得珍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全世界收藏瓷器精品最多的地方,每次去臺灣訪學(xué),總要抽時間去那里看看。其中的汝窯藏品,美輪美奐,像一個個快樂的精靈,霎那間就會吸引住你的目光,叫人安靜下來,駐足觀賞,享受無盡的愉悅。新近出版的劉濤先生的《宋瓷筆記》,有不少文字是考定汝窯的燒制年代和制作地點。但也有一部分文字涉及瓷器的審美。他借用宗白華先生的說法,將瓷器的美,分為“清水芙蓉”和“錯采鏤金”兩大類。宋瓷的美,屬于“清水芙蓉”。我贊同劉濤的說法。但更愿意接受的,是作者那種欣賞美的態(tài)度。瓷器專家和收藏者,崇古的多,一開口不是“定汝官哥鈞”,就是元青花、成化斗彩、琺瑯粉彩,很少有論著從審美的角度專門探討瓷器之美。我手里沒什么名瓷重器,僅有的一些實物,都是外出旅行時購得的小玩意兒。但關(guān)于瓷器的書和圖冊,收了不少。像耿寶昌的《明清瓷器鑒定》、汪慶正的《中國陶瓷研究》、葉喆民的《中國陶瓷史》、朱伯謙的《龍泉窯青瓷》、《攬翠集》、李輝柄的《宋代官窯瓷器》和《青花瓷器鑒定》、謝明良的《陶瓷手記》,其他還有《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陳萬里陶瓷研究與鑒定》、《孫瀛洲陶瓷研究與鑒定》、《馮先銘陶瓷研究與鑒定》等等,這些名家著作讓我眼界大開,獲益不淺。但唯一感到不滿足的,是著者的關(guān)注焦點幾乎全在考古辨?zhèn)、正本清源上。他們注重器物的真(zhèn)、年代的考證以及窯址的發(fā)掘發(fā)現(xiàn),對一個時代的文人雅趣、審美追求,幾乎是不聞不問。偶有提及,也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所以,對于像我這樣希望能從審美方面展開對瓷器論述的讀者來說,看他們的書看久了,難免會覺得有點單調(diào),好像大家翻來覆去討論的話題就這么幾個,趣味太少。
曾問過這方面的專家,能不能推薦一本好看一點、有趣一點的書,但結(jié)果總是讓我失望。久而久之,我告訴自己,像瓷器這一類收藏器物,名貴一些的,都是價值連城。所以,自古以來,辨?zhèn)慰甲C是壓倒一切的核心問題。欣賞來欣賞去,如果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把玩的瓷器是一個假古董,那一定非常掃興。但有時,我內(nèi)心還是會涌動起一種欲望,渴望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探討瓷器審美趣味的書。當(dāng)我站在博物館的瓷器展臺前,靜靜地凝視著燈光照耀下的展品時,多么希望那些精美的瓷器,能夠像一位出色的鑒賞家那樣,開口說話,告訴我這“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瓷器如此精美的奧秘所在。的確,有時候看展品看久了,恍惚之間,腦海里會浮現(xiàn)出古人清玩雅趣的不同情境。有時是維摩丈室,明窗凈幾,“青瓷瓶插紫薇花”;也有時,秋意蕭瑟,兩三文友,在小小的庭院中,清茶長談。“蕭疏桂影移茶具”,精美的茶盞,千峰奪翠,令人愛不釋手。這種悅目、資玩的瓷器,早已經(jīng)不是飲茶的實用器物,而是一個人的精神、品位的象征。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茶盞一節(jié),推崇宣廟的尖足茶盞、世廟的壇盞、白定和“崔公窯”,好像飲茶之雅,沒有了這些精美的瓷器相配,就像沒了魂似的。普通人的確是很難想象,瓷器帶給愛瓷人的快樂是怎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曾出版過一本大畫冊,書名叫《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據(jù)研究者統(tǒng)計,乾隆皇帝十分喜愛瓷器,一生寫了近二百首歌頌陶瓷的詩。對瓷器的欣賞口味,乾隆皇帝受明代高濂《遵生八箋》的影響,推崇汝窯、哥窯等古瓷。在北宋的汝窯青瓷盤上,乾隆皇帝降旨御題“宋瓷方是瓷”,言下之意,宋瓷在審美境界上,要高出其他瓷器。但乾隆又害怕自己走上宋徽宗玩物喪志的舊轍,所以,命人在汝窯瓷盤上刻下“玩當(dāng)喪志戒惟茲”。在繁忙的公務(wù)之余,身為皇帝的乾隆,偷得片刻安閑,從古瓷的把玩中,獲得精神的愉悅和休息。這樣的歷史案例,從一個側(cè)面顯示出中國瓷器強(qiáng)大而持久的迷人魅力。當(dāng)然,也有研究者認(rèn)為乾隆皇帝如此癡迷宋瓷的目的,除了“藉由文物的擁有者,宣告天命所歸的皇權(quán),以粉飾其領(lǐng)導(dǎo)統(tǒng)御之外”,還“具有再塑文化內(nèi)涵的意義”。一件小小的瓷器,竟然有如此深邃的文化涵義,這樣的器物難怪要被世人當(dāng)作神器來供奉和追捧了。
今天的愛瓷人要想覓得官窯古瓷,幾乎不可能。所以,只能到博物館去飽眼福,欣賞欣賞。我也是如此而已。但除此之外,我還愿意去昔日的古窯址和今天的瓷器生產(chǎn)地看看。像浙江的龍泉、福建的德化、河北的曲陽、江西的景德鎮(zhèn),都曾一一游歷。除了參觀當(dāng)?shù)氐牟┪镳^、古窯址,也去陶瓷工廠實地考察,甚至自己動手拉坯、上釉,體會一把制陶的過程。在河北曲陽,有幸受到定瓷工藝美術(shù)大師陳文增先生的接待,聽他講解定瓷的制作工藝。在福建德化,參觀過蘇清河大師的工作室,購買了紅釉弦紋長頸瓶和孩兒白梅花杯。在浙江龍泉的青瓷研究所,自己動手,拉坯上釉,收獲了第一件自己制作的青瓷作品。有過這些親身體驗,再回到書房,拜讀陶瓷研究著作,覺得當(dāng)代中國陶瓷工藝也應(yīng)該納入到閱讀視野之中。于是,《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全集》中的一些當(dāng)代陶瓷工藝美術(shù)大師的文集,進(jìn)入我的視野。像《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全集·徐朝興卷》,不僅收有徐朝興大師的口述史,還有研究人員撰寫的徐朝興對當(dāng)代青瓷工藝貢獻(xiàn)的研究文章。了解這些,對于以崇古為主的陶瓷收藏意識,多多少少會有一些修正。不過新瓷制作工藝在藝術(shù)上的收效如何,還有待時間的考驗。翻閱陶瓷研究的書籍,迄今為止,都會談及傳統(tǒng)文人趣味對陶瓷風(fēng)格演變的影響。但在今天,一個愛瓷人如果到全國各地?zé)铺沾傻母G口看看,難免會感到疑惑,傳統(tǒng)文人趣味對當(dāng)下的陶瓷藝術(shù)的影響,到底還有沒有?在我交往的一些著名文人朋友中,喜歡精美瓷器的,不在少數(shù),但關(guān)注此道的并不多。至于要像舊時的文人那樣,讀書寫作之余,逛逛舊書店,買幾件名人字畫、瓷器的,那是鳳毛麟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