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朦朧,綠水流韻,漁舟唱晚,野渡無人,我國的水墨畫以其幽深而遼遠的意境而讓人心醉。到了清代,隨著瓷器表現(xiàn)手法的縱深與拓寬,就出現(xiàn)了如水墨畫般的瓷器,這便是“墨彩瓷”。
嚴格來說,墨彩瓷并不是瓷器的一種,“墨彩”只是一種表現(xiàn)手法,在五彩、琺瑯彩以及粉彩之上都有應用,這些品類集中起來稱作“墨彩瓷”。墨彩瓷是先在燒成的白中泛青的瓷器上施以水墨彩,然后再經(jīng)低溫燒成,宛如一幅幅水墨畫,因此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墨彩是以水墨彩繪為主,輔助性的有部分粉彩,如藍粉、淡黃等,不過,墨彩瓷上粉彩面積都不是很大,主要起點綴作用。
墨彩在明代時就有應用,在五彩瓷上常有表現(xiàn)。不過,墨彩真正的興起是在清代雍正時期。清朝到雍正時,社會安定,國富民強,老百姓安居樂業(yè),朝廷不胡亂折騰,所以經(jīng)濟的發(fā)展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再加上雍正本身就是一個見解獨到的藝術鑒賞家,在他當政期間,對瓷器的燒制更是不遺余力。雍正雖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但其內(nèi)心傾向于道教,所以,雍正時期的藝術品多講究淡雅,天然不事雕琢,與道家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一致的。所以,墨彩瓷在雍正年間突然勃發(fā)并蔚為大觀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明清兩代,宮廷對瓷器的偏愛,使得官窯對瓷器的燒制不惜成本。景德鎮(zhèn)官窯集中了一大批全國一流的瓷器燒制專家,致使幾百年來景德鎮(zhèn)精品迭出,以致于后來成了瓷器的代名詞。不過,隨著清朝國力的衰落,景德鎮(zhèn)官窯也漸漸衰落下去。而這時,流落到民間的一些陶瓷藝術家便異軍突起,開始引領時代的潮流,像著名的“珠山八友”便是其中的一支中堅力量。
“珠山八友”是景德鎮(zhèn)官窯衰落后一批粉彩和瓷板畫名家的統(tǒng)稱,因為在藝術上追求“揚州八怪”的意境,所以仿其名曰 “珠山八友”。在“八友”中,鄧碧珊講究“中西結(jié)合”,東方神韻融合西洋技法,頗為當時敬重。鄧碧珊有“魚王”稱號,因為他從小生活在鄱陽湖畔,釣魚打漁是生活常態(tài),所以,對魚十分熟悉。鄧碧珊的《魚藻圖》筆調(diào)細膩、情趣高雅,使魚“游而不散”,活潑生動,在當時名重一時。
看鄧碧珊的“鯉魚跳”墨彩瓷,只見水草高聳而曼妙,鯉魚游動而生姿,不見水波,卻把清波綠水的神韻刻畫得淋漓盡致,非常傳神。其上有題字曰:“映鱗游淵”,并作詞以記之,“不是煙波客,胡為倫釣竿。信手揮來魚奴尾,愿君應向畫中看”,有告誡人們多欣賞魚,不要為吃魚而釣魚之意。后面落款,“戊辰秋月,鐵肩子鄧碧珊繪于珠山客邸”。戊辰年為1928年,當是鄧碧珊晚年的作品,鐵肩子為其號,有“鐵肩擔道義”之寓,可以想見老先生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