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民間瓷窯。在河南臨汝縣(今汝州市,因1913年,廢州改縣改汝州直隸州為臨汝縣而得名)。燒制耀州窯系青瓷列號以盤碗為多,有的光素?zé)o紋飾,有的飾以印花,另有少數(shù)刻花器。印花中的海水紋具有臨汝窯獨特的風(fēng)格。所燒鈞窯系青瓷,既有汝窯特征,又有鈞窯特色。釉色有玫瑰紫。青綠月白、天藍(lán)等;另有一種淡月白釉中帶紅色斑點的,為其它鈞窯系瓷窯所沒有,很是名貴。
臨汝窯的耀州窯系瓷窯燒造年代始于北宋中葉,盛于北宋后期,延續(xù)到金代。主要燒造碗、盤等器皿,造型式樣不多。胎稍厚,修坯較草率。釉色多青中閃綠釉釉層稍厚,氣泡較多。裝飾技法一為光素?zé)o紋,一為印花。印花紋飾多數(shù)凸起,輪廓線凸起較高,葉筋多以點線紋表現(xiàn);題材多見纏枝、折枝的菊花和牡丹花,團菊紋亦常見。海水紋更具臨汝窯自己的特殊風(fēng)格;海水布局為圓圈式,多為八到十圈,形成多層波浪式水份;中心常為一朵花,也有飾田螺紋的。臨汝均窯系窯址,屬宋元時代,所燒青瓷既有汝窯特征,又有均窯特色。器型有洗、盤、碗之類。裝飾有天蘭地中帶幾塊玫瑰紫色斑點的,施青綠色釉,月白色釉和天蘭色釉數(shù)種。釉質(zhì)純粹,色澤滋潤。特別是一種于淡月白釉中帶紅色斑點的板沿洗,鮮艷的紅色用淡月白釉襯托,互相輝映,情趣盎然,是其它均窯系窯址所不見的。
在嚴(yán)和店發(fā)掘窯爐1座,略近圓形,窯長3.95米,寬3.65米,分窯門、火膛、窯床、窯墻、后腔5部分;窯門殘長0.8米,火膛呈半圓形,窯床以磚疊砌,厚1.05米,磚上鋪殘匣缽,上面再鋪0.3米厚的碎瓷碴,起穩(wěn)固匣缽作用。窯具有筒式、漏斗式兩種匣缽,有大小墊環(huán)、墊餅及工字形支具。
臨汝窯以燒青瓷為主,遺物以各式碗、盤最多,印花青瓷占有一定數(shù)量。印花絕大多數(shù)為陽紋,題材以纏枝、折枝花卉為主,此外有菊瓣、水波游魚與蓮池鴛鴦等,碗心有印“童”和“吳”字者。陰紋印花及刻花裝飾只有少量發(fā)現(xiàn),制作技巧與紋飾布局均不及陽文印花裝飾嫻熟。臨汝窯印花青瓷的造型與紋飾與陜西耀州窯非常相似(見耀州窯址)。印花青瓷盤碗中有6等分布局法,這類裝飾具有明顯的金代特征。東溝、陳家莊兩處窯址均燒一種青綠釉盤碗,釉色介于鈞、汝兩窯之間,過去稱之為鄧窯,兩處窯址發(fā)現(xiàn)后,解決了這類瓷器的產(chǎn)地問題。
臨汝窯青瓷器據(jù)標(biāo)本看來大體分為兩種:一種光素?zé)o紋飾,一種為印花。印花絕大部分為凸起的陽文,紋飾輪廓線凸起較高,葉筋多以點線紋表現(xiàn)。紋飾題材以纏枝、折枝花卉為主,以纏枝菊紋最為多見,在碗里多用纏枝布局,大小六朵菊花相間排列,除菊花外還有牡丹等多種花卉紋飾。折枝花有兩種:一為大花大葉,二方連續(xù)布局,以兩朵飽滿盛開的花朵為題,輔以大葉襯托,花葉輪廓均為陽文,花瓣及葉筋為凹入陰文。另一種花葉較小,布局亦為六朵花卉,碗中心為三組花枝交叉,也有印折枝葉紋的,主枝一分為二,兩枝上各為三葉,左右對稱。團菊紋也較多,大體也分兩種:一種團菊中心無花蕊,一種團菊紋中心為一圓圈,內(nèi)印陽文“童”或陰文“吳”字,這表明是作坊或工匠的標(biāo)記。具有臨窯獨特風(fēng)格的為海水紋,海水布局為圓圈形式,多為八到十圈,如像在靜靜的湖水之中投入一枚石子,擊起的水波由小到大,形成多層波浪式水紋。中心為一花朵,具有落花流水的含意,也有中心飾以田螺紋的。
臨汝窯盤碗胎稍厚,輪旋修坯較耀州窯草率,尤其表現(xiàn)在盤碗圈足部位,釉色青中閃綠較多見,與耀州窯的青中偏黃色調(diào)不同,施釉稍厚,氣泡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