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仿古瓷
公元1911年至1949年這一時期,稱為民國時期,是中國瓷業(yè)蕭條衰落的時期。但專家認為,客觀地講,這30多年里也有不少精品瓷器。
據(jù)陶瓷收藏名家胡義河介紹,可將民國陶瓷分為4個大類,分別是:
其一,袁世凱復(fù)辟帝制在景德鎮(zhèn)燒制的御用瓷,這些器物可稱之為民國宮廷瓷;
其二,清末民初官窯瓦解,官窯良工在中國第三次(清末至民初)收藏高潮中,制作了大量的仿古瓷,這些瓷器可稱之為民國仿古瓷;
其三,民國期間以文人潘宇、汪曉棠以及珠山八友等為代表的繪瓷名家創(chuàng)造了新興的粉彩工藝,這些新興的粉彩之作可稱之為民國粉彩新藝瓷;
其四,民國期間為抵制洋貨,興我國貨,廈門福建寶華制瓷有限公司、萍鄉(xiāng)瓷業(yè)公司、湖南瓷業(yè)公司等30多家公司紛紛成立,它們生產(chǎn)的是日常生活用瓷,這些陶瓷日用品,可稱之為民國生活瓷。
此四者中,前三者都頗具收藏價值。
1916年,袁世凱效仿明、清歷代皇帝的做法,在景德鎮(zhèn)設(shè)御窯,任命郭葆昌為督陶官,燒制名貴瓷器,供宮廷使用。郭葆昌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任督陶官,在他的主持下,景德鎮(zhèn)御窯制造了以“居仁堂”為款名的瓷器,其胎質(zhì)、釉面和彩繪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期仿古風(fēng)盛行,無論什么年代、什么窯口無所不仿,仿古范圍包括瓷質(zhì),釉色及彩繪等各方面,青花瓷器等工藝也不例外。少數(shù)器物在技巧上 達到“亂真”的地步。如民國孫瀛洲先生專仿明代前朝青花器,他仿制的永樂、宣德青花盤、碗類,凝重結(jié)晶的青花斑點深入胎骨之間,效果與真正永樂、宣德青花瓷器相似,極難辨識。
民國初期出現(xiàn)了新粉彩。新粉彩瓷畫與傳統(tǒng)粉彩相比,無論在造型、線條、光澤、色彩等方面都吸收了近代畫的營養(yǎng),作品以工見長,色彩濃艷,更符合大 眾市民的欣賞水平。1928年,在畫師王琦的倡導(dǎo)下,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許人、徐仲南、鄧碧珊、田鶴仙、畢伯濤、劉雨岑成立了“月圓會”,稱為 “珠山八友”。而在當時與珠山八友齊名的著名畫師還有張志湯、方云峰、汪大滄、余翰青、張沛軒、汪小亭、程蕓農(nóng)等人。
這些畫師以瓷當紙,作品題材包括山水、人物、花卉等,筆法、墨韻、色彩均極為精妙,加上題款、印章,構(gòu)成了完整的繪畫作品,而當時又流行繪瓷名家個人用印,因而留下一批藝術(shù)個性非常強烈的作品,有些作品甚至在當時就已超過清代官窯瓷器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