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典藏藝術(shù)俱樂部舉行的鑒寶大會上,陶瓷類鑒別數(shù)量達到近千件,僅次于雜項位居第二。但陶瓷的珍品數(shù)量較低,大多是現(xiàn)代工藝品或者故意做舊的仿制品,也有部分是民國時期的民間用品但市場價值一般。這些藏品不少在藏家眼里看起來跟書上“一模一樣”的陶瓷,但專家無奈地?fù)u頭。專家提醒,收藏陶瓷切忌“對號入座”,也別輕信陶瓷來歷故事,小心“入局”。
初學(xué)者“對號入座”容易打眼
一些藏家經(jīng)常會拿著自己的藏品說,在國內(nèi)外哪個博物館里有一模一樣的東西;蛘撸@個陶瓷跟在書上看到的一模一樣。都“一模一樣”,為什么專家看了之后還搖頭呢?
實際上,陶瓷真?zhèn)闻袛嗍羌浅?fù)雜的事情,見過真跡的人尚且不能完全分辨得清,更何況只是在書中看過照片。再者,據(jù)了解,一件高仿瓷的投入包括人工費、材料費、租用窯廠等,成本至少20萬元,而市場行價多在60萬元左右。投入如此大,運用高科技工具有的時候都無法辨別,更何況知識面還較窄的陶瓷初學(xué)者。
以陶瓷外所反射的光為例,圖片上是反映不出古陶瓷本身的反射光的。按照傳統(tǒng)判斷法,新陶瓷的光明亮刺眼,被稱作“賊光”。古陶瓷因為年代久遠(yuǎn)使用頻繁,釉面上的浮光會逐漸褪去,上百年的瓷器,迎光側(cè)看便會看到釉面周圍有一層淡淡的粉紅色的光澤,稱為“蛤蜊光”。這只是最基本的辨別方法,而有的仿制者“精益求精”,通過酸浸泡、茶水煮、牛皮打磨、埋入土中等方法將浮光去掉。這時,就不能單憑經(jīng)驗,拿出20倍以上的放大鏡便會看到打磨的痕跡。通過“光”來鑒別陶瓷新舊,還僅僅是一個很小的方面。
看陶瓷真假不能聽故事
據(jù)業(yè)內(nèi)人士介紹,仿制品要想賣出高價,除了仿制水平高“以假亂真 ”之外,還得有個“傳奇的故事”。在收藏界被稱為“局”,便是外人眼里的陷阱。
一個普通老百姓手里,出現(xiàn)一件上百萬元的古陶瓷,自然會讓人產(chǎn)生或多或少的懷疑。但如果這件古陶瓷是達官貴人家族的遺傳,或者土里挖掘出來的,或者遺留在海外的文物,那它的價值可信度便會大大提高。
但收藏古陶瓷不能用耳朵聽,而要用眼睛看,用感官去感受。收藏界有句流傳的話:你看著它被挖出來,你看著它被埋進去了嗎?有的仿制者挖空心思,將仿制品埋藏在地里,再制造“巧合”讓買家親眼看到“出土文物”,打破買家心理防線。有的甚至利用買家的“愛國”心理,將仿制陶瓷送出國外,在國外流傳一圈,搖身一變成“文物”。不知情的買家不惜高價買回流失國外的“文物”,結(jié)果被騙。
專家提醒陶瓷收藏者們一定要“謹(jǐn)慎入手”,擺正心態(tài)。價值連城的汝、定、鈞、哥各窯的瓷器,如今發(fā)現(xiàn)的全國范圍內(nèi)也不過千余件 ,普通人“撿漏”的幾率估計也跟中彩票差不多。若不慎走眼錯買了,吃一塹長一智,避免固執(zhí)己見一錯再錯,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