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嶺土:
亦為露天礦,首先發(fā)現于江西浮梁東鄉(xiāng)(景德鎮(zhèn)高嶺村)而得名(見實物),煅燒后像白灰,國際上對這種特殊粘土稱之為kaolin。1716年天主教耶穌會法國籍傳教士佩里.昂特科萊(1664-1741年),漢名殷弘緒將有關二元制瓷配方的信發(fā)表在《科學》雜志上。歐洲第一個自主燒制成功中國白瓷是在1708年1月15日的德國,于1740年燒制出青花、彩瓷等。日本、法國和德國能夠大批量燒制硬質瓷,主要便是高嶺土的功勞。據說高嶺土是在11世紀初由江西浮梁縣高嶺村名叫“何召一”的人在瑤里高嶺山發(fā)現,若屬實,景德鎮(zhèn)早在宋代個別窯口已經開始使用高嶺土,至南宋逐步增加。
實際上,在唐代中國北方邢、鞏、定窯瓷胎中Al2O3含量均在30%左右,除使用高鋁低硅的粘土外,高嶺土在初唐時已應用,河北臨城制造精白釉瓷使用高嶺土比景德鎮(zhèn)要早600年,瓷胎中SiO2和Al2O3的總量約在93%左右。唐邢窯細白瓷胎中的含鐵量多在0.6%左右,有的低至0.13%,釉中的含鐵量在0.5%左右(見標本)。宋定窯細白瓷胎中的含鐵量0.4%左右,釉中的含鐵量在0.5%左右(見標本)。經測定:景德鎮(zhèn)窯、涇縣晏公窯、繁昌駱沖窯、武漢青山窯,唐宋時期瓷胎的SiO2和Al2O3的總量也在93%左右,但Al2O3含量多在19%以下。麻倉位于景德鎮(zhèn)郊區(qū),麻倉土為一種優(yōu)質的高嶺土,明早、中期時為皇家壟斷。明代嘉靖之前官窯使用麻倉土,后因麻倉土枯竭,使用含鋁量較低的高嶺土使明晚期官窯的胎質普遍下降(見標本)。高嶺土主要由高嶺石(Al2O3-2SiO2-2H2O,埃洛石)生成的粘土,呈致密或疏松的塊狀,無光澤,硬度1、比重2.6,具有滑膩感,鍛燒后呈白色,燒結溫度在1400度左右。當它以30%以上的Al2O3含量加入瓷坯后,提高了磁石20%以下的Al2O3含量,即二元配方提高了瓷坯的熱穩(wěn)定性,熱穩(wěn)定系數大于8。清早期(清三代)優(yōu)質瓷高嶺土的摻入量可能在40%以上,磁石用量減少(中國名瓷工藝基礎,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李國楨,郭演儀),氧化鋁含量最高在28.57%,胎中氧化鐵含量在1%以下,燒成溫度的提高和還原氣氛的加強使胎的硬度和白度及系光感都達到歷史的最佳狀態(tài)(見標本)。坯中氧化鋁含量增加,可生成較多的莫來石晶體,提高了陶瓷的機械強度,從而使大器物得以燒制成功。景德鎮(zhèn)在元代開始使用二元配方,具體時間尚待確定。根據景德鎮(zhèn)紅衛(wèi)影院窯址出土的元青花測試:胎的Al2O3的含量為20.7%,釉為14.7%,青花加白釉為13.6%。(文物2012/11 P85)。由于監(jiān)管嚴格,明代官窯自永樂晚期至成化的Al2O3較高(21%左右),明晚期下降(19%左右)至明末清初之后普遍達到5%左右,最高達到28.57%(見標本)。同時雍正御窯廠瓷胎中的石英顆粒直經平均為20微米(元代摳府瓷胎石英的顆粒度一般也為20微米,只是鋁含量偏低,胎略顯粗軟),是景德鎮(zhèn)自五代以來及明御窯廠的二分之一,可見顆粒度小是“糯米”胎形成的主因。
漿胎是用瓷土淘洗后的泥漿制成,舊稱“煨瓷”,胎體輕薄,胎色偏黃,由于胎過細軟而造成釉面開片,清康熙后居多(見標本)。
思考題:
1.我國北方邢、鞏縣、定窯都用窯址附近的優(yōu)質高嶺土制胎,普遍屬于高鋁低硅瓷,邢窯臨城祁村瓷土Al2O3的含量39.63%,河南鞏縣窯粘土中Al2O3的最高含量達36.75%,而清雍正時景德鎮(zhèn)的瓷胎中Al2O3的最高含量僅為27%。定窯“尚食局”款大量出土在原北京宣武區(qū),應為金代貢瓷(見標本),是以煤作燃料在弱氧化氣氛中燒成,白中泛黃。其Al2O3的含量為27%-28%與邢窯相同,胎中CaO含量較高,CaO既可作助溶劑,又可以做礦化劑,促進胎中莫來石的生成有利于提高定窯瓷胎的機械強度(歷代定窯白瓷的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編、1987、P141-146)。另外,龍泉務窯胎亦致密細滑(見標本),是何緣故它與邢窯、鞏縣、定窯均難以延續(xù)而相繼退出歷史舞臺,是由于地域、資源、成本、還是戰(zhàn)爭?或者是你認為的其它什么原因?
2.陶與瓷之間沒有本質上的淵源關系,而社會發(fā)展的某些階段,各種“宗教”、“主義”之間是否存在著根本的區(qū)別和利益沖突,它們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還是源于人類本身的愚昧?或者其它什么?
3.龍泉窯瓷胎為什么普遍較厚?龍泉窯瓷石原料及北宋龍泉窯瓷胎鋁含量低于16%,南宋龍泉窯瓷胎較薄,它是怎樣提高胎中的鋁含量的?(通讀中國科學技術陶瓷卷P28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