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酒最早,川酒最好,這固然歸功于遠古川人的智慧和勤勞,也得益于天府之國米糧川的富足,更得益于四川是“在地球同緯度上最適合釀造優(yōu)質(zhì)純正蒸餾白酒的地區(qū)”這個呈扇面狀的“地標核心區(qū)”“中國白酒的金三角”。在這個“中國白酒的金三角”地區(qū),隋唐宋時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陶瓷酒具,是很值得品鑒和研究的。
人民大會堂專用黑滿花八頭國宴瓷酒具
隋唐宋時期,適應蜀地酒文化發(fā)展的需要,邛窯生產(chǎn)了大量各式各樣的與酒有關(guān)的陶瓷器皿。有專門用于釀造的,有專門用于儲藏的,有專門用于運輸?shù)模袑iT用于灌裝的,有專門用于飲用的,有專門用于計量的。造型樣式之豐富,工藝設(shè)計之巧妙,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各個陶瓷窯場生產(chǎn)的各種酒具大體可以分為六個類別,每個類別的胎質(zhì)、表面裝飾、釉裝飾、色裝飾都十分豐富。
酒缸類:是所有酒具中器型最碩大的一類,主要用于釀造和儲藏酒漿。這類大酒缸規(guī)格大,容量較大,唐代邛窯褐彩花卉紋六耳大罐,腹圍長達143厘米,高達48.5厘米。因此大酒缸多數(shù)設(shè)四個系(耳)和六個系(耳)。橋形系或條形系兩兩對稱。系的設(shè)置顯然是方便用繩索系牢挑抬搬動,遠途運輸。酒缸以盤口、唇口和子口為多,即使是敞口,口沿也是外斜或外折的,缸口的如此設(shè)計顯然是方便封口以免灑漏和走了酒氣。少數(shù)大酒缸甚至還設(shè)有雙重蓋子。成都一位收藏家收藏的一件唐代邛窯褐色彩繪四耳大罐,高45厘米,最大腹徑32厘米,胎硬質(zhì)堅,釉色均勻,胎釉結(jié)合緊密,尤為獨特的是這件大罐有內(nèi)外兩重蓋子,顯然這也是為了防止灑漏和走酒氣。
圖:四川隋唐青釉大酒缸
酒罐類:比缸類小但比壺類、瓶類器型較大。形制多樣,造型別致,大小不等,高低各異,長圓有別。
在眾多的酒罐中,有一種四系酒罐尤為獨特:它的罐身極似元代的梅瓶(實際上,梅瓶就是由酒瓶演化派生出來的),大小也差不多,在長達9厘米左右的瓶頸上,有數(shù)圈猶如螺絲般的弦紋,頂部直口既厚又粗,好像在一段螺紋鋼管的口部安上了一個圓形螺帽似的;罐身的肩部和腹部的兩側(cè),各有一對條形系,肩部上的一對條形系頂部向上,腹部上的一對條形系頂部向外。罐的頸部、口部和條形系的非凡設(shè)計既有利于罐口的密封,又有利于拴繩索和提攜搬動。這種四系罐的整體造型巧妙,鑒賞它,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唐代婦人的豐盈身材,幽默之感油然而生。還有一種宋代錐體形小酒罐,腹部呈圓錐形,小圓形平底足,棱形翻唇圓口。此種器物胎質(zhì)粗,釉色不美,經(jīng)考證:其奇特的器型構(gòu)造便于使用者用繩索將其固定在腰間,以供隨時飲酒之用,應是當時“勞力”者隨身攜帶于腰間的酒具。
圖:四川隋唐青釉四系罐
酒瓢類:酒瓢是用于灌裝酒水的器具,又叫匜。實際上匜與水瓢是有區(qū)別的:水瓢一般是圓口,匜則是在圓口或花口邊沿處有突出的鴨形“嘴”,酒從瓢中倒出不易灑漏。匜的種類繁多,僅是邛崍十方堂古窯址出土的樣式就有七種之多,不僅造型各異,而且,色彩裝飾也富有變化。特別有意思的是一種瓢,晃眼看,似乎是燒變形的花瓣碗,五個花瓣,其中一個花瓣兩側(cè)相互內(nèi)靠呈半喇叭口狀,瓢中的酒水通過半個喇叭狀的口部灌裝進另一個容器中,就不容易泄漏了。
四川各窯口生產(chǎn)的與匜一樣可以發(fā)揮灌裝作用的各式提梁罐和提梁杯最有特色,造型既像罐也像缸還像杯,但實際功能是灌裝和計量。這類器物大小不一,同樣造型豐富,色彩斑斕。想來,在當時的酒館里,普遍用這種提梁罐和提梁杯來灌裝和計量水酒。自古以來,好酒都是要經(jīng)過勾兌的,而勾兌的關(guān)鍵是要掌握好比例,而提梁罐和提梁杯則是按比例勾兌水酒的最佳工具。
圖:唐代四川彩繪提梁罐
酒壺類:酒壺在古代叫注子或執(zhí)壺。這類器物品種之豐富,造型之多樣,在四川各地不勝枚舉。當年邛崍十方堂窯址考古發(fā)掘就出土了1871件,計有五大類型二十四種樣式的酒壺。單色釉的,刻劃花的,彩繪的,三彩的;流長的,流短的;單流的,雙流的;單把的,雙把的;長圓形的,葫蘆形的,瓜棱形的,人像形的,等等,應有盡有。
其中,邛崍十方堂窯和都江堰玉堂窯生產(chǎn)的雙流綬帶執(zhí)壺,體型大,容量大,壺把常有花紋裝飾,風格極為獨特。
圖:唐宋四川窯口注子(酒壺)
酒瓶類:酒瓶是酒具中的大宗產(chǎn)品。所謂玉壺春瓶的名字本身就表明,在古代是專門用于盛裝酒的瓶子,因為唐代時人們多稱酒為“春”,后代沿用。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詩云:“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王琦注云:“唐人名酒多帶春字”。唐代司空圖的《詩品·典雅》中有“玉壺買春,賞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的句子;“玉壺買春”四字在這里的意思是用玉壺去買“春”(“春”指酒);唐代詩人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二首》中寫道:“一片冰心在玉壺”這里所說“玉壺”就是玉壺春瓶的簡稱。玉壺春瓶的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內(nèi)斂或外撇。這種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流行地區(qū)廣,沿用時間長,宋以后歷代各地窯場均有燒制。四川各地窯口也毫不例外。
圖:四川白釉彩繪玉壺春瓶
酒杯類:四川各窯口生產(chǎn)的酒杯,其形態(tài),其色彩,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單論器型,僅以邛崍十方堂窯址出土的標準器物為統(tǒng)計依據(jù),無耳杯有九種樣式,單耳杯有四種樣式,高足杯有三種樣式,此外,還有形態(tài)生動的鴨式杯、鵝式杯、雞式杯、鴛鴦杯、鸚鵡杯、花口杯、人物三彩角杯和仿生藤編杯等。
在三彩人物杯中,有體態(tài)肥美,深目高鼻,身著交領(lǐng)短袖衫,以褐彩點染顏面,懷抱一角杯的胡姬形象;有體態(tài)豐滿,深眼睛高鼻梁,滿臉胡須,頭帶尖尖帽,懷抱一角杯的西亞壯漢形象。邛窯生產(chǎn)的此類人物造型的器皿,絕不是偶然的臆造,而是源于對當時社會生活的體驗和觀察,是唐、宋時期我國和西域各國交往頻繁的藝術(shù)寫照,或許還是對外貿(mào)易的需要。
圖:出土于邛崍市十方堂古瓷窯遺址的藤編杯
唐宋時期是四川陶瓷業(yè)最發(fā)達的時期,總體風格集南北各窯口于一身,無論全國各地的什么瓷器品種,在四川都能找到相似的或同類型的瓷器,在器型上也有帶地方特色的器物,這在酒具上也有體現(xiàn)。
四川瓷業(yè)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幾乎受到毀滅性的巨大破壞,明清時期各地生產(chǎn)的瓷器基本上以“土青花”為主,酒具的生產(chǎn)自然大不如唐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