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朋友問:是青花釉下彩好、還是青花釉上彩好?
青花瓷是一種釉下彩繪瓷,瓷器在半成品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用一種含鈷元素的礦物質為著色劑然后罩青白釉,最后入窯經高溫還原燒制而成,器物表面的釉料遇熱后融化成無色透明的玻璃質,釉層下的氧化鈷經窯爐內的化學反應后呈青藍色,發(fā)色熱烈而穩(wěn)定,便形成了“青花瓷”這種釉下彩瓷。
青花瓷世外桃源四件套陶瓷茶杯
青花瓷成熟期在元代的景德鎮(zhèn)。元代在景德鎮(zhèn)設立浮梁瓷局,集中各地的能工巧匠,博采眾長,使景德鎮(zhèn)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并有“瓷都”之美稱,制瓷工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元青花的紋飾人物、動物、植物、詩文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
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fā)展的一個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稱;繼承傳統(tǒng),在青花瓷器的燒制上有很大發(fā)展,以其胎釉精細、色調濃艷、造型多樣、紋飾優(yōu)美而久負盛名。造型種類繁多,生產數量增大,產品除供給宮廷與民間日常之需外,還作為贈物及商品大量流向海外。
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fā)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發(fā)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xù)康熙朝的盛勢。這一時期的官窯器制作嚴謹、精致;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
青花經歷了元、明、清三朝的歷練,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面貌,無論是御窯青花的富麗堂皇,還是民窯青花的清雅碧玉,都有其自己的藝術特色,創(chuàng)造了無與倫比的藝術成就,同時,也確立了傳統(tǒng)青花藝術的基調,在雅致清麗之中滲透文人氣息,端莊典雅之余蘊含幽古之韻味。
轉到朋友的問題上:釉下彩還是釉上彩好?原因是什么?
首先要從其實用制作工藝、環(huán)保價值和收藏雅玩的角度及從其的歷史年代和文化背景上做解析:
青花釉下彩從歷史年代上分析:初始于唐、成熟于元、興于明、盛于清,釉下彩是生坯或經素燒坯胎或釉胎上飾紋加彩、罩釉,經1340℃左右高溫一次燒成,色料充分滲透于坯釉之中,色澤光潤耐酸堿無鉛毒。畫面被釉層覆蓋,器物表面上光亮、平整,手感光滑,具有永不褪色,永不掉色,安全健康衛(wèi)生的優(yōu)點,延續(xù)現今在日用瓷及實用器皿瓷類運用頗多。
青花釉上彩從歷史年代上分析:始于明、興于清,延續(xù)至今。在藝術瓷類運用多,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損,易受酸堿等腐蝕,易褪色,但因燒溫低,著彩選料鮮艷, 品種豐富而藝術性強,多用于陳設器皿及擺件,欣賞價值較高。
國家質檢總局對陶瓷器具曾進行過質量抽查,結果顯示,餐具的不合格率竟達四成,其中,金屬含量超標已經成為陶瓷餐具普遍存在的問題。陶瓷餐具顏色越鮮艷,重金屬就越容易超標。不合格的原因是由于烤燒彩釉料溫度達不到釉層熔融的程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已成瓷的釉中,釉彩顏色含有重金屬成份。為了追求色彩鮮艷的效果,釉彩里加入一些重金屬添加劑。據記古羅馬時代,豪門貴族曾流行使用鉛制餐具,將其作為身份炫耀的象征,結果后代矮小、虛弱,釀成不少悲劇。
筆者倡導:杜絕潛在的健康危害,拒絕釉上彩的美麗誘惑;把住健康這一關,需眼看、心辨,去細細甄別,真正的青花餐具會給您帶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