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是人類使用時間最長的生活用品之一,許多文獻中都有關(guān)于燈的記載,唐詩中更有不少歌頌燈盞、吟詠照明的詩句。今天,當傳統(tǒng)意義上的燈具漸漸退出人類生活的時候,收藏、展示、研究燈具,探究燈文化,就成為一件意義深遠的事。
中國人的祖先何時開始使用燈具?目前還很難說清。從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在戰(zhàn)國更早的墓葬中還沒有發(fā)現(xiàn)燈具,但到了漢代,隨葬品中燈具就多了起來。
古燈所用材質(zhì)很多,早期的有青銅銅燈、陶燈、石燈,隨后又有鐵燈、木燈、竹燈、玉燈、錫燈、鎏金的燈、鍍銀的燈,近代又有玻璃燈、景泰藍燈、合金的馬燈。各種材質(zhì),又能細分。如陶瓷燈可分為黑釉、白釉、青瓷、青花、五彩燈,石燈可以分為紅砂巖、青砂巖、花崗巖、大理石等多種,木燈的木料,有以楠木為框架的,也有以紅木為主的。秦漢有青銅燈,唐代有三彩燈,宋代有青瓷燈,明清的燈具則花樣翻新,每個時期的燈具都有各自特點和代表器物,總的趨勢是越做越精巧、越用越美觀、越來越實用。
古燈雖然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但多數(shù)燈具的基本結(jié)構(gòu)并沒有多大變化。一般都由燈座、燈柱、燈碗幾部分組成,底座與燈盤由燈柱相連,都有儲油的容器,都有點燃的燈捻。古燈也有一些差別,如有一根燈芯的,有多根燈芯的,有單支燭臺的,也有多支燭臺的。
古燈根據(jù)實際需要有多種使用、擺放方式:有臺擺式,有落地式,有壁掛式,有垂吊式,有攜帶式。從古燈的功能來看,有用來照明的實用燈,有用于宗教儀式的禮儀燈,也有用于祭祀或陪葬的冥器燈。
古燈所用燃料,也在不斷演進。此前的火把、火燭,只是燃燒自身來照明,有了燈具才改變了這一狀況。早期照明的燃料,可能有松脂,緊接著就是動物油、植物油,后來又有了蠟燭,近代又使用煤油等燃料。1882年,上海有了電燈公司,雖然電燈最初只有幾百盞,但它們很快便以其獨有的優(yōu)勢迅速普及,各式各樣的古燈也因此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古燈發(fā)展總的趨勢,造型上越來越精巧,功能上越來越完善。有的古燈,不僅有燈捻,而且可以根據(jù)需要調(diào)節(jié)亮度、風向;有的古燈,有多種裝置,即可掛在空中,又可擺在臺上;有的燈外加透氣的金屬孔罩,可以保證燈油采風燃燒,防止燈煙直沖出來。
我曾見過一個鼓狀的陶瓷燈。這個鼓形燈,雖然只有成人拳頭大小,但看起來很厚重,它的側(cè)面有一個繁體“衛(wèi)”字,上面有兩個孔,一個是注油的,一個是放燈捻的。不用時,可將兩個孔堵死,隨身攜帶,相當方便,也不占多大地方。據(jù)分析,這個燈應(yīng)該是軍用品。
我還見過非常漂亮的青花瓷燈,堪稱是環(huán)保燈。那個燈實際上由兩部分組成:一件上面有完整的燈座、燈柱、燈碗;另一件則是燈罩,呈四方形,也是青花瓷的。這個燈是不需要吹熄的,只要把燈罩一罩,燈就慢慢熄滅了。
有種宋代的古燈,居然有個夾層,中間注油,夾層注水。水起降溫作用,可節(jié)油三分之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