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瓷器
日本陶瓷掠影
事實就和我們臆測的相差無幾,日本的瓷器發(fā)展受到了中國的巨大影響,當然一些更直接的影響則來源于當時高麗。但是它依舊有其很獨特的一面,一方面它有聞名于世古樸,另一方它有你想象不到的工細繁瑣和艷俗。
陶器vs瓷器
日本的陶瓷歷史或許可以講很久,但是單拿出瓷器來講,無論怎么算都只是有500多年的歷史。相較中國在東漢時代就出現(xiàn)了真正的青瓷,日本的瓷器歷史可以說非常短。關于日本瓷器的開端,我們可以把故事講的很感性。甚至可以用來解釋當年奉承秀吉對高麗的出兵。在豐臣秀吉的時代,或許是因為厭倦了戰(zhàn)亂,武將之間開始流行飲茶。日本茶道的鼻祖千利休接受了來自中國的茶道文化并將它完全民族化,利休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茶的本身,擴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
有所謂的“利休饅頭”、“利休牡丹”、“利休豆腐”、“利休頭巾”、“利休木屐”、“利休扇子”、“利休緞子”等等無處不在。可見這個人對當時日本國民審美的巨大影響。這個人在茶道中最偏愛的是當時的“高麗茶碗”。奉承秀吉早年對茶道相當癡迷,和千利休的關系相當緊密。“高麗茶碗”不只引發(fā)了國民的推崇,也引發(fā)了豐臣秀吉對出產地朝鮮的極大關心。不久之后他就出兵朝鮮,回國之時帶回了上千名朝鮮陶工。事實證明他的目的卻是達到了,在這些人一個叫做“李參平”的人在1616年,開啟了日本的瓷器歷史。當時的佐賀藩主把他從朝鮮掠走時,他肯定沒有想到自己對日本瓷器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李參平最初是在佐賀縣煉胚燒制瓷器,當時當?shù)赝临|并不適合生產。他開始在全日本的范圍內尋找瓷土,終于在有田的泉山發(fā)現(xiàn)了優(yōu)良的瓷石,這一年是1616年。以此處為中心,周邊窯爐興盛,制瓷業(yè)急速的發(fā)展起來。到了江戶初期,日本首次燒制出了白瓷。這便是代表著日本瓷器的“有田燒”,李參平因此也被尊稱為白瓷的鼻祖。從此日本的瓷器結束了完全依賴進口的時代。
但是當時的白瓷就真的只是白瓷,沒有彩色裝飾。之后酒井田喜三右衛(wèi)門經過反復的試驗,終于在正保三年(1646)應用赤繪技術成功燒制出第一件彩繪瓷器。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喜三右衛(wèi)門付出了三十年的心血,這位初代“柿右衛(wèi)門”和他開創(chuàng)的“柿右衛(wèi)門”
彩繪瓷器一起被載入了日本陶瓷的史冊。在大片的余白上,用青藍色或者紅色,描繪上艷麗的圖案,是其特點。色彩之所以會產生一種既明亮鮮艷又典雅脫俗的感覺,關鍵在于表層的獨特白色,那種獨特的溫和的白色。經過大概40小時,1300度的高溫燒制下,才會產生出了那種柔和的白色,燒制后產生的白色稱之為“濁手”所謂的濁,用當?shù)氐姆窖詠碚f就是淘米水,畫出瓷器所獨有的精致圖案,然后第三次放進窯里,于是,濁手之白上,各色顏料盡顯其魅力。仿如在純白的畫紙上描繪水彩畫一樣,充滿透明感。柿右衛(wèi)門的特色,便是在濁白的瓷器上,活靈活現(xiàn)的表現(xiàn)出鮮艷的色彩。
日本的瓷器歷史雖然短暫,但是在此之前它也經歷由土器到陶器再到瓷器的變化。這個變化的過程是相當漫長的。日本陶瓷的歷史開始于繩紋土器。一些學者提出:根據(jù)放射性碳十四的測定結果,繩紋土器最早可以上溯到12000年以前,存續(xù)時間達一萬年以上。繩紋器一般用粘土泥條盤筑而成,野燒,即燒成時不用窯室,燒成溫度在800度到900度。從這個觀點出發(fā)那么日本的陶瓷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演變。
日本陶器始于7世紀后半期,這時出現(xiàn)的是以綠釉陶為代表的施釉陶器。這是日本受到的中國和朝鮮半島影響的結果。奈良•平安時代(公元538年至公元794年)的陶器大致有兩類,一類是三彩和綠釉的低溫鉛釉陶,一類是高溫灰釉陶器。前一種是中國唐三彩和朝鮮半島綠釉陶器影響下的產物,主要有以正倉院三彩為代表的奈良三彩和綠釉陶器等彩釉陶。文獻記載它們在當時被稱作“瓷”、“瓷器”或者“青瓷”。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們雖然被稱為瓷器,但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
古樸vs金銀璀璨
日本陶瓷聞名于世的風格是古樸,禪意。但事實上,在日本500多年的瓷器發(fā)展史上大部分的經典風格和作品都是工巧、細致,色彩華麗鮮艷、或者大量使用對比色。時間來到1655年,這一年日本出現(xiàn)了后來聞名于世的“九谷燒”。當時是日本的江戶時代,加賀之藩大圣寺藩的第一代藩主前田利志,以從其藩屬內九谷村金山發(fā)現(xiàn)了磁土礦為契機,派遣其原在金山煉金的后藤才次郎前往肥前有田學習制瓷技術。后來引進技術開始在九谷建窯,生產瓷器。從此,九谷窯誕生。
九谷窯的瓷器大都色彩華麗,氣派較大,符合當時貴族的消費心態(tài)。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它非常善于采用金、銀等華貴的裝飾材料進行裝飾或繪畫。中國瓷器也用金,但是都非常少量的的裝飾,比如杯口、壺鈕等位置常出現(xiàn),而且一般都出現(xiàn)在通體素色的器物只上,給予點睛的作用。但是九谷窯就金則是非常大規(guī)模的使用,并配以精細的、色彩鮮艷的圖案描繪九谷窯的裝飾技法有紅彩、金彩、綠彩、銀彩等種類。進入明治時代之后,陶藝家九谷莊三的彩色金瀾手瓷器名氣日盛。同時,大量的日本九谷瓷器開始出口到歐洲各國。九谷燒銀彩作品。釉面下發(fā)出閃閃的銀箔光彩,是九谷燒銀彩技法的精髓。在整件上將作品先涂抹一層黑色墨底,然后彩繪以淡青、淡櫻等紋樣。在幾何形圖案上柔和的銀彩中顯露出一種厚重的審美情趣。
九谷燒的繪畫作品內容豐富。有花鳥、山水、風景等內容;有魚紋、鶴、神靈等寓意吉祥的題材;也有人物、兒童;還有松、竹、梅、菊等紋樣。也有的陶藝家深受中國古代竹林七賢等中國文化影響,描繪中國風格的圖案。許多繪畫藝人,繪畫技法嫻熟、老道,繪畫作品一絲不茍、精工細描。
而關于古樸我們可以回到日本茶道的鼻祖干利休。干利休發(fā)展了村田珠光的所謂“和漢”境界——完美無缺的“漢”與不完全的粗野美“和”的結合,達到了純日本的簡素美——“和、敬、清、寂”。他推崇的美學也是帶有禪意的古樸,前面我們提到的高麗茶碗就是其中之一。而這一時間相對應的窯廠則是瀨戶和美濃。
它們是日本中世窯業(yè)的中心,是這一歷史時期唯一燒造施釉陶的窯口。從鐮倉時代后期到市町時代,茶湯文化勃興,世人追崇從中國進口的所謂“唐物”。以此為背景,從14世紀開始,瀨戶窯模仿中國陶瓷器大量生產天目茶碗(黑釉茶碗)和茶葉罐等茶具陶器(這一點將在后文更加詳細的介紹)。進入15世紀,瀨戶系施釉陶器的生產中心轉移至岐阜縣的東美濃地區(qū)。從室町時代后期開始,美濃窯一度模仿中國陶瓷生產的態(tài)勢陡然一變,開始燒造以瀨戶黑和黃瀨戶為代表的自己獨特的產品。前者是半筒形的茶碗,釉色漆黑為其特征。后者用黃釉,有時也用叫做“膽礬”的綠釉。釉色有獨特的胎土映襯,再配以端正的造型,別具一格。這類器物產生的背景依舊是茶文化的興起與流行,以及人們對唐物的喜愛追崇。那時,在京都等地方,閑寂茶文化盛行于市井階層之間,因此茶具的需要也更多了。也就是這個時候所謂的“高麗茶碗”等從朝鮮半島進口的陶瓷器也十分流行,對日本的和物茶具產生了影響。
續(xù)“高麗茶碗”之后的另一個古樸風格的陶器窯是唐津。
唐津陶器誕生于天正年間(公元1573年至1592年),推斷的依據(jù)是一件帶有天正20年(公元1592年)銘文的遺物以及各地的考古發(fā)掘調查結果。文祿、慶長年間(公元1592年至公元1614年),不少朝鮮的陶工從朝鮮半島遷居到佐賀縣、長崎縣一帶的備前地方,刺激了當?shù)氐闹铺债a業(yè)。同時這種日本從未有過的窯爐也開始向美濃等地乃至日本全國傳播開來。擁有這樣的技術背景,唐津的產品開始大量在國內流通,一躍成為著名的陶瓷產地。產品的面貌體現(xiàn)出來自朝鮮半島和美濃的影響。高級品多是茶道用具,有模仿高麗茶碗的產品,還有凈水罐、花瓶、小碟等。到后來這里生產的一般餐具也超過美濃,占領了國內市場。代表器物有鐵銹花釉下彩繪陶和掛有長石釉的“繪唐津”。從此以后,在西日本,唐津逐漸演變成為陶瓷的代名詞。
中國vs本土化
日本瓷器的開端并不是本土自我演變的結果,當時中國的瓷器文化已經非常成熟,日本相當于是在這種嫁接中發(fā)展起來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日本的青花瓷的發(fā)展。1624年后,中國青花瓷輸入日本,伊萬里青花中出現(xiàn)了完全仿制明代青花瓷的作品,日本首次成功燒制出青花瓷器就被稱為“伊萬里青花瓷”。如今戶栗美術館收藏的青花雙耳扁壺造型、裝飾就是完全仿制永樂青花扁壺。同時,受明代天啟青花和所謂“祥瑞”器的影響,伊萬里青花瓷紋樣出現(xiàn)了簡潔、疏朗或通體裝飾兩種傾向。當時青花瓷依舊在日本迅速的發(fā)展出了很多的自我特點,比如常見日本青花瓷喜歡把藍色和紅色一起使用,通常器物通體都有花紋裝飾,且比較繁密。這種風格在中國并不典型。
其實在級別較低的古董交易之中我們常見的一種日本瓷器是,看上去與中國某名窯風格有相似之處,但是你又覺得這種相似之中還有一股子別扭勁,那么你翻過來看底下的題款,很有可能你看到的是幾個寫的歪斜的中國字。歪斜的程度就可以知道這絕不是中國人寫出來的。這很有可能是就日本當年仿造的中國名窯瓷器。當年中國瓷器一經以貿易和禮品形式傳入日本后,立刻引起了日本各階層的追捧。但供不應求,因此帶有商品性質的仿制品開始充斥日本瓷器市場。有觀點認為:“17世紀后期,日本仿制中國瓷器的風氣愈演愈烈。從目前的傳世物來看,其所仿制傳世品的范圍,上自宋代的龍泉、黑釉瓷,下自明代五彩、青花及德化窯瓷器。其中帶有欺騙性的作偽手法著實令人震驚,為了達到目的,誘使購買者的信任,他們往往在日本本土燒制這類器物,然后經商人帶來中國,在中國本土定做適合盒、罐、盤、碗等小件器物的錦盒……”
來華學習瓷藝,當時應該是是日本一代又一代陶工的夢想。他們中間的成功者大抵如加藤四郎和五良太甫這樣。其中的加藤四郎曾在鐮倉時代初期,來到中國浙江天目山學習制做黑釉瓷器的技術,回國以后,仿制了很多黑釉瓷器,日本陶瓷界稱之為“瀨戶天目”。到了14世紀,瀨戶燒已成為得心應手的仿制窯了。五良太甫是于明萬歷時期來到中國學習制瓷技術的,帶有“五良太甫祥瑞造”款識的青花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