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制作小提琴時,木料選準之后,要在陽光下風干兩年,切割成木板,然后放入一個黝黑的、終年不見陽光的房間。這是一段靜默的歲月,至少要持續(xù)四到五年。
這種傳說讓人心弛神往。在那個黑暗安靜的房間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
陶瓷的燒制也一樣。一件件充滿期待的胚胎,被放置進了窯房。當窯口封起,當窯火升起,在密不透風的窯房里,在熊熊燃燒的烈焰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
最是窯變,神秘飄渺,不可捉摸,引人暇想。
據(jù)說窯變釉是以銅為發(fā)色劑,在1250到1270度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的。據(jù)說由于還原過程中,窯溫的高低、快慢、長短不同,使釉料在月白或天藍中呈現(xiàn)紅、藍、紫三色,互相交錯融合,從而形成自然絢麗多姿的釉面。
“物反常為妖”,窯變釉曾被古人視為天賜。人們也嘗試著運用數(shù)據(jù),對之進行科學(xué)分析:胎質(zhì)對窯變的影響,主要反映在釉的顏色、開片、高溫流動性,因為不同種類、不同化學(xué)成分組成的泥胎,性質(zhì)必不相同;胎中鐵、鈦含量的多少,影響著鈞釉的鮮艷程度和色調(diào)的深淺;硅、鋁含量的多少對釉的開片有著重要的影響,堿性成分的多少則影響著釉的流動性……
然而,火呢?在神秘的窯房里,每一個小細節(jié)都可能影響效果。裝窯時擺放位置的不同、數(shù)量的稠密與稀少,燒窯時所用燃料的種類與質(zhì)量的優(yōu)劣;還原時氣氛的輕重、溫度的高低,燒成時間的長短,熄火后冷卻速度的快慢……等等等等,太多太多。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面對太多的變幻莫測,你不得不認為那是靈魂的舞蹈。一件原坯就是一個精靈。它們在熱與火的擁抱中,盡情旋舞,盡情變化。在這樣的洗禮中,它們脫胎換骨,一一變成了另外的模樣,或胭脂紅,或蔥翠青,或玫瑰紫,或湖天藍……每一件都拒絕再版,每一件都順從天意。
那么,窯前守候的藝人呢?當一切都仿佛隨意,一切都可能發(fā)生,他只能抑制住心跳,等待出窯瞬間的驚喜。正如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所寫的《我見過你哭》:
我看過你哭——一滴明亮的淚
涌上你藍色的眼珠;
那時候,我心想,這豈不就是
一朵紫羅蘭上垂著露;
我看過你笑——藍寶石的火焰
在你之前也不再發(fā)閃;
啊,寶石的閃爍怎么比得上
你那靈活一瞥的光線。
或者,與藝人的深情與愛戀無關(guān)。如同江河湖泊、高山平川、霧雨雷電、春夏秋冬,一件窯變,就是一件大自然的杰作;哭也好,笑也好,都讓你不由得贊嘆造化的鬼斧神工。
據(jù)說造琴師在選擇木料時,非常在意樹木年輪的多少。在他們看來,每棵歷經(jīng)歲月洗禮的大樹中都藏著一個精靈,而這個精靈正是一把提琴的靈魂。
大自然也一定知道,每一件窯變背后,都藏著一個善于舞蹈的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