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歷史悠久,山水秀麗,文物眾多,人文薈萃,文化獨特,與臺灣、東南亞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又是著名僑鄉(xiāng),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潮州位列其中。
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閩越族聚居,從已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人骨化石等,可以窺見其遠古文明的光輝。唐太宗開科取士,潮州已有進士出現(xiàn)。韓愈貶潮,重置鄉(xiāng)校,延師興學,使潮州的文風蔚然興起。宋代的潮州更是文風鼎盛,“一州兩書院,他郡所無”。南宋前期時潮州主戶客戶人口14余萬人,而端平以后參加科舉的居然“終場至萬以上人”,終宋一代潮州中進士者多達172人,其中建炎二年(1128)一科連捷9人,一時為之轟動。明代的進士為160人,傳出了同榜八俊、兄弟連科等佳話和一門三進士的榮耀。明代鄉(xiāng)試中舉竟多達1088人。在歷代的殿試中潮州還涌現(xiàn)出狀元林大欽(明嘉靖1532年高中)、榜眼王大寶、探花姚宏中這樣的英才。潮州古城的文化內涵更為深刻,依江筑建的州城略帶狹長,北高南低,東西略為傾斜。城北是衙署區(qū),城南為居住區(qū),城東為商業(yè)區(qū),城西為手工業(yè)和平民區(qū),整個布局以《易》為本,突出體現(xiàn)“北貴南富東財西丁”的特點。貫穿于南北的通衢大道太平路,鱗次櫛比屹立著40多座形式各異的石牌坊。這些建于明、清兩代的牌坊,宛如潮州一部文明史,也成了潮州古城獨特的人文景觀。白墻黛瓦,嵌瓷木雕的潮州民居建筑也頗具特色,不管是“四馬拖車”、“四點金”這樣的深院大宅,還是“拋獅”、“竹竿厝”的平民居第,無不顯示出深刻的潮州民俗意蘊,體現(xiàn)了精美典雅的文化內涵。潮州還有自己的方言、戲劇、音樂、工藝美術以及飲譽中外的潮州菜和名揚天下的潮州工夫茶,這些有著濃郁地方色彩的潮州文化對臺灣及東南亞一帶都有著同根同源的深遠影響和聯(lián)系。
潮州文化是一種民系文化,為海內外全體潮州人所共有。其涵蓋范圍甚廣,主要包含:
潮州方言
即潮州話,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語系。它的詞匯豐富,幽默生動,富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并保存著很多古漢語的成份,因而為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所重視。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語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語言的專著。潮州話(Teochew)雖然屬于閩南語系(Holo Dialect System),但與閩南話(Hokkien)差別較大;汕頭、潮州、揭陽、豐順等三市一縣的潮語居民、客家居民,都說祖籍福建莆田。但莆田話受福州省城話影響成為過渡型的閩語,潮州話與莆田話雖有差異, 仍同屬于閩語。
另外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潮州還有一小部分是土客家語言,主要是饒平北部的上善鎮(zhèn),饒洋鎮(zhèn),建饒鎮(zhèn),以及新豐鎮(zhèn)等。大約10萬余人,各語言口音略有差異。詹姓為最多。
潮劇 即潮州戲,歷史悠久,風采獨具。
1976年在潮州西沙溪工程中出土的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潮劇演出本。數(shù)百年來,潮劇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吸收當?shù)孛耖g藝術精華,使其音樂,唱腔,表演形式日趨豐富,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風格,成為全國十大劇種之一。1957年、1959年潮劇團二次晉京獻演,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先后觀看了演出并接見演員合影留念。潮劇不但活躍于潮汕和閩南地帶,在東南亞諸國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潮州音樂
源遠流長,優(yōu)美動聽,馳名中外,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其門類有:以二弦為領奏樂器,伴以彈撥、弦索樂器的弦樂;以琵琶、三弦、箏組奏的細樂;以佛場主要法器,伴以嗩吶、橫笛領奏的廟堂音樂;以笙、簫、管、笛為主要樂器的笛套音樂;以潮州大鑼鼓伴以嗩吶領奏的潮州鑼鼓樂等。其表演形式靈活多變,既可表演出千軍萬馬,氣勢磅薄,壯懷激烈的場面,也可奏出輕快活潑、悠揚悅耳的情調。千百年來,潮州音樂備受世人喜愛和歡迎。1957年潮州音樂團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上表演并榮獲金質獎章。據(jù)傳六十年代初,周總理訪問瑞典時,瑞典國王饋贈的禮物中,便有兩張他自己珍藏的潮州音樂唱片。由此可見,潮州音樂已被視為稀世奇珍。
潮州工藝
潮州工藝琳瑯滿目,光彩照人,是優(yōu)秀的潮州文化的一部份,是潮州人民智慧的結晶。潮州的陶瓷,自晉以來,已有深厚的根基,至宋代的筆架山窯,更是名震遐邇。筆架山宋窯有百窯村之稱,其瓷器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美譽。產品源源不斷地遠銷海外,使潮州成為廣東宋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一環(huán)。前些年,新西蘭學者露易.艾黎來潮訪問,當他在博物管的陳列室見到筆架山宋窯出土的瓷器時,高興得叫起來:“啊,它的故鄉(xiāng)原來在這里!”近年,日本福岡市的一批學者組團攜帶當?shù)爻鐾链善鞯恼掌,尋根訪祖來到潮州,印證了他們出土的瓷器正是筆架山窯的產品。解放后,潮州的陶瓷業(yè)得到繼承和發(fā)展,并不斷推陳出新。盛產瓷器的楓溪被譽為“南國瓷鄉(xiāng)”。1978年,鄧小平將楓溪陶瓷工人創(chuàng)制的1.3米高,三層《友誼》通花瓶,作為國禮品贈送朝鮮的金日成,更使潮州陶瓷聲譽鵲起,身價百倍。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是工藝美術的佼佼者,說來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辭!分,要查出“木雕”一詞,必須貫以“潮”字方可查到。“潮州木雕”成為專有名詞,可見其藝術性、專訪性之強,影響面之廣。潮州木雕在唐宋時已初具規(guī)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潮州木雕形成了鮮明的風格。其形式有圓雕、沉雕、浮雕、多層次的鏤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為黑漆裝金、五彩裝金、本色素雕三類。在應用上則大致分為建筑裝飾,家具裝飾,神器裝飾和案頭陳設等四類。在潮州,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民居之陋,人們隨處都可以見到木雕藝術的存在。所以,潮州有“木雕城”之譽稱。
潮繡
潮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粵繡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現(xiàn),明、清兩代更趨成熟!冻敝莞尽吩疲“潮州婦女多勤紡織”,“織任刺繡之功,雖富家不廢也”。清末,潮州還出現(xiàn)過二十四名“繡花狀元”,并赴南京參加全國刺繡比賽。潮繡講究構圖均稱,色彩濃烈,富麗堂皇,其品種大致可分為日用品、欣賞品和劇服三種,形式有絨繡、紗繡、金銀線繡、珠繡四大類。針法千變萬化,主要有“過橋”、“鑾乾”、“歷艮”、“二針鎖”、“三針鎖”、“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針”、亂針”、“點繡”等六十多種。潮繡因其瑰麗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稱,產品行銷世界各地,深受青睞。
此外,還有巧奪天工的潮州抽紗,多姿多彩的潮州花燈,潮州剪紙,潮州銀飾,潮州嵌瓷等等,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潮州飲食
潮州飲食文化別具一格,潮州飲食最為出名的是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潮州菜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由潮汕原來獨有的菜式與按潮汕味加工改造了的菜式所構成的一個開放的體系。潮州工夫茶是中國古老的茶文化之一,在粵東當?shù)馗前巡枳鰹榱舜偷淖罴讯Y儀并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yǎng)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在中古以前潮州地區(qū)因地處蠻荒而不發(fā)達。自宋代以來,隨著城市手工業(yè)的逐步繁榮和城鎮(zhèn)人口的增多,加之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等因素,潮州地區(qū)逐漸開始發(fā)展,并且具有特殊的地方特點。但總體上說水平不是很高,也談不上對中外飲食文化有什么影響力。
到了近代,由于潮屬地區(qū)人口劇增,商品交換意識增強,逐漸有潮人外出謀生而居于諸如廣州、香港、上海等都市,更有不少潮人移居東南亞等各國。在這些有一定數(shù)量潮人居住的城市和國家,也就開始有潮式飲食的店鋪開張經營,但早期還多是平常小食和中低檔次的飲食店。
而在潮州本土,由于19世紀 60年代汕頭開埠,各國在汕頭開辦洋行,商業(yè)的發(fā)展,商埠的形成,流動人口的增多,相應的飲食業(yè)也就隨之而有較大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專業(yè)廚師。所謂“舟車云集,商旅輻輳”,消費能力很快攀升。當時汕頭埠有永平、陶芳、擎天、中央等30多家著名酒樓,還有四五十家飯店酒館。其中,也有外地經營者開設的酒家,這樣,各著名酒家在交流、融會、競爭中競相推出名牌菜、特色菜和改善環(huán)境設施。當時流行有“陶芳好魚翅,中央好空氣,永平好布置”等口頭語。在這個時期,潮菜悄然地走出粵東。在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qū)、東南亞各國,差不多都有潮菜的菜館酒家出現(xiàn),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這是潮菜第一個飛躍發(fā)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