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因為常用三種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點,所以被后人稱為“唐三彩”,多用于殉葬。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jīng)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赭、綠三色為主。
唐三彩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首先是造型。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3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馬、駱駝等)居多。這個可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在我國古代馬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馬比較多。其次就是駱駝也比較多,這可能和當時中外貿(mào)易有關,駱駝是長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絲綢之路沿途需要駱駝作為交通工具。而人物一般以宮廷侍女比較多,這個反映的就是當時的宮廷生活了。
馬的造型這個品種,據(jù)說是從當時西域進貢而來的,所以和現(xiàn)在看到的馬的形狀有點不大相同,馬的臀部比較肥,頸部比較寬。唐馬的造型特點,它是以靜為主,但是靜中帶動。馬的眼部通?坛扇切蔚,眼睛圓睜,馬的耳朵是貼著的,好像聽到什么動靜一樣。通過這樣的細部刻畫來表現(xiàn)唐馬的內(nèi)在精神和內(nèi)在韻律,也可見當時匠人們高超的制作工藝。
唐三彩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釉色。作為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紅、綠、白3種釉色,這在唐代本來就是首創(chuàng),但是匠人們又巧妙地運用施釉的方法,將紅、綠、白3色交錯、間錯地使用,然后在高溫下經(jīng)過燒制以后,釉色又澆融流溜形成獨特的流竄工藝。出窯以后,三彩就變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復色、兼色,人們能夠看到的就是斑駁淋漓的多種彩色。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后,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發(fā)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來又產(chǎn)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shù)量、質(zhì)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日本奈良時期曾經(jīng)仿制中國的三彩制作出來過三彩器物,當時被稱為奈良三彩,朝鮮的新羅時期也仿造中國的三彩制作過三彩的器物,叫新羅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