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外銷瓷
歷史上,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追捧幾乎眾所周知,甚而由此在17世紀引發(fā)了“東方崇拜”與“中國熱”。那么,又是怎樣的瓷器,一度在歐洲價抵黃金,競相收藏呢?近日,在瓷器藏家楊小漣先生的瓷器陳列室里,這些瓷器中的“海歸”令筆者嘆為觀止。 明崇禎時期的青花降龍伏虎羅漢筒爐是楊先生的得意收藏。筒爐頸部微束,腹部圓鼓,腹底環(huán)收,矮圈足外撇。爐體滿施白釉為地,釉質(zhì)細膩瑩潤,釉色純凈光亮。腹外以青花繪制降龍伏虎羅漢故事圖,以深淺不一的青花表現(xiàn)出生動的景物。怪石林立,水波蕩漾,林木茂密;羅漢體態(tài)飄逸,面部豐滿,鎮(zhèn)定自若,正氣凜然;虎為羅漢所擒,面露怯色,畏縮懼怕。降龍羅漢(迦葉尊者)和伏虎羅漢(彌勒尊者)是十八羅漢的最后兩位,有趨吉避兇、安民保宅的寓意,是力量和能力的象征。
楊先生說,明代早期瓷器多較為粗糙,但到了明代晚期變得非常精細,并以崇禎為最,為康熙時的鼎盛打下了基礎(chǔ)。這件歐洲購回的外銷作品的水平跟官窯的水平不相上下。爐身外鑲嵌著法國風格的銅鍍金支架,這是歐洲人依據(jù)自己的需要對中國瓷器進行的一種改良。中國人比較喜歡自然淡雅,而歐洲人則追求富麗堂皇,這種金屬支架對瓷器本身既是一種保護,又是一種裝飾,使瓷器有了“中西合璧”的味道。很多人為了追求經(jīng)濟價值,將海外購回的瓷器金屬支架去除掉,而楊先生則認為,這框架少說也有200年了,“應(yīng)保持文物原來的樣子。”
另一件雍正時期的粉彩大將軍罐是楊先生在美國南部小鎮(zhèn)的一個古董店,從一位已逾八旬的老人手中購得的,頗為珍愛。瓶身畫面表現(xiàn)的是“太平盛世圖”,有商賈,更有民情民俗與市井百態(tài)。構(gòu)圖看似雜亂,實際上每一幅都有主題,官員、員外、樵夫、戲嬰、牧童,一組組的情節(jié)關(guān)系巧妙聯(lián)接。此外大到畫面結(jié)構(gòu)、情節(jié)安排、人物故事、動物神情,小到人物的服飾、帽飾、道具、動作都一絲不茍,充分展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場景。楊先生介紹道,由于粉彩最初成熟于清康熙年代,因而這件作品成形時尚屬于粉彩的“幼年”階段,由于工藝還不是很成熟,所以較容易脫落,保存得這么完整實屬不易。加之,雍正一朝11年,非常短暫,因而雍正時的瓷器非常罕見,這樣的作品“在國內(nèi)從未出現(xiàn),只在歐洲的博物館里見過。”
另有嘉慶大瓶粉彩人物瓶、清中期梧桐青花壺等都精美絕倫,令人耳目一新。楊先生認為,外銷瓷的生產(chǎn)集中了當時最好的工匠和原材料,滿足了歐洲人的審美要求,是中國瓷器在明代和康乾盛世制造出來的藝術(shù)精品,有著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