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生前是位酷愛收藏的人,還會做一手漂亮的木匠活,經(jīng)常騎著自行車到鄉(xiāng)村轉(zhuǎn)悠,一邊找活干,一邊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古玩。
因此,我家里收藏了不少瓷器,像盤子、碗、罐一類的特別多。不過,父親從來沒花什么錢,都是用自己的木匠活換來的,看中別人家什么瓷器,就跟人家談妥,免費做一件或幾件家具。父親跟我說過,那些瓷器近代的比較多,雖然目前的價值并不是很高,但等到許多年后,就有歷史價值了。
父親還沒等來那些瓷器變得有價值就走了,留下一屋精心淘來的瓷器。那時我還在外地上大學(xué),回到家時,父親只剩最后一口氣,艱難地囑咐我,一定要看好那些他辛苦得來的寶貝!我答應(yīng)了父親,在料理完后事后,便把父親留下的寶貝清理分類,其中有一只全是裂紋的青花罐被我當(dāng)作垃圾處理。因為我覺得如此多的裂紋已沒什么用處了,于是將其放到了后院的墻角邊。
幾年之后,我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大概是受父親的影響,工作之余,我對收藏也有了一點點興趣,同時也認識了一些愛好收藏的朋友。每到周末,便會有藏友來家里賞玩父親留下的那些寶貝,大家一起討論寶貝的年代,聊起它們的故事。面對藏友們資深的閱歷,我是自嘆不如。有一次,一位藏友去后院轉(zhuǎn)了下,回來時居然樂滋滋地把我曾丟棄的那只裂紋嚴(yán)重的青花罐抱了回來,對我說道:“你小子怎么把好東西隨地放呢,看來你家的寶貝還真多啊。”
我滿臉疑惑地問道:“這也算好東西?這么破了還有用嗎?”幾位藏友聽后哈哈大笑,問其原因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只清代時期的開片人物青花罐,裂紋只是罐子的特征。我仔細看了后才發(fā)現(xiàn),這只高為12.8cm,口徑為5.5cm,底徑為8.2cm的罐子,開片自然繪畫精細生動,胎體細膩完美,而我居然把它當(dāng)作垃圾給扔了,好在并無損害,不然會抱憾終生。
據(jù)悉,開片結(jié)構(gòu)源自南宋的哥窯,哥窯,亦稱“哥釉”。哥窯質(zhì)細色潤,紋飾美麗,自古以來便受到收藏愛好者的青睞。哥窯瓷釉面上的開片形成原理其實是在燒胎過程中,釉的膨脹系數(shù)不同而造成的。這種原本是燒制過程中的缺點,卻因其開片的自然美觀而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的特別喜愛,曾賦詩不下十篇,其中,還有一詩贊哥窯瓷是“色暗紋彰質(zhì)未輕”,哥窯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