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哥窯卻不見宋代文獻記載,直至元末,才有一個叫孔齊的人寫過《靜齋至正直記》,上有“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一語。他的意思是告誡世人,當時有一種哥哥窯作品特別像古官窯器,“不可不細辨也”。由此可見宋以后的古董隨時隨地都可能有人作贗。
吳方言中“官、哥”二字發(fā)音幾近不分,所以有人也認為宋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中“官哥”乃同類作品。實際上許多宋官窯、哥窯的作品在各類圖錄中也叫得隨意。較真的說法是官窯基本不開片或開大片,哥窯開大片或開小片;官窯以灰青色調(diào)為主,哥窯以奶黃色為主。
哥窯由于燒造時胎釉膨脹系數(shù)不同,導致出現(xiàn)釉面開片,俗稱“碎瓷”,這一缺陷后被文人充分發(fā)掘,推至審美最高層次,遂哥窯以其缺陷美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獲得社會認可,成為自明清以來皇家及民間推崇的對象。尤其宋哥窯,被藏家視為拱璧,擁有一件即可傲視同儕。
六瓣葵瓣盤為清宮舊藏,乾隆爺當年仔細把玩過,誰知命運多舛,事隔二百多年后,碎骨于科學儀器之下,讓人扼腕嘆息。乾隆辛丑年(1781)新年,乾隆帝已過古稀之年,還饒有興致地寫過一首有關(guān)哥窯的詩:哥窯百圾破,鐵足獨稱珍。恰似標坯相,而能完謐神。宣成后精巧,柴李昔清淳。此是酌中者,休論器尚新。乾隆爺此詩頗為詭異。百圾“破”歷代皆稱百圾“碎”,只有乾隆爺稱“破”,未想一語成讖;另,“鐵足獨稱珍”,此盤碎成六塊,估計只剩一足了;再另,乾隆爺已下結(jié)論,一言九鼎,此是……休論……,老爺子說你們就別研究了,這東西就是宋朝之物;歷史有許多迷信與巧合,此乃絕妙一例。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