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得來不易,失去得更快。初來乍到的張帆語言不過關,對餐館的菜名更是迷迷糊糊,因此很快就被老板炒了魷魚。
從一名清華的一等獎學金獲得者,變成一個連端盤子都被人拒絕的人,張帆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為了生存,他每天還是繼續(xù)出門找工作。
張帆先后在硅谷的兩家創(chuàng)業(yè)型小公司工作,不過都是在生產線上忙碌,而且時間也只有幾個月,倒不是他做不來,而是這兩家小公司很快就倒閉了。
換到第三家企業(yè),終于穩(wěn)定了,那是一家圖像設備處理公司,張帆作技術員。直到一年后,他開始反思,自己來美國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為了給一家無名小企業(yè)打工嗎?自己當年在清華是精英中的精英,如今又怎能甘于平庸?他決定重新進入校園,而且一定是像清華一樣的名校。
他決定申請斯坦福試一試。在通過托福等一系列考試后,張帆又遞交了一份自己在清華大學的學分證明,終于從數(shù)千名應試者中脫穎而出。1995年夏,他不僅得到了斯坦福的全額獎學金,還直接進入大學三年級學習經濟學。
進入斯坦福的張帆依然像當年在清華時一樣,邊學習邊打工。其間他還獲得了到華爾街實習的機會。張帆第一次實習的公司叫SmithBarney。這是一家在華爾街剛剛嶄露頭角的小型證券經紀公司。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觸到證券分析師這個職業(yè),盡管只實習了3個月,但張帆已對這份工作萌生了極大的興趣。
資本獵手
1997年,張帆從斯坦福畢業(yè)后,進入了高盛公司,由于其華裔背景,張帆被派到高盛亞洲的香港分部工作。張帆在高盛的那兩年,正趕大批中國企業(yè)的上市熱潮,而他也有幸參與了中移動、中石油、和記黃埔等眾多知名企業(yè)的并購及融資業(yè)務。
雖然每天接觸的都是中國最頂尖的大型企業(yè),每個項目涉及的金額也動輒高達數(shù)十億美元,但張帆卻從涌動的資本大潮中發(fā)現(xiàn),未來中國經濟的希望將在眾多中小企業(yè)身上,雖然現(xiàn)在他們還未長成,但這些生命力旺盛的新興企業(yè)今后將成為中國經濟的引擎。從那時起,張帆開始對直接投資以及中國的中小企業(yè)產生濃厚的興趣。
1999年,希望充實自己的張帆再度回到斯坦福大學,只不過這一次他進入的是身價最高的商學院,攻讀的是MBA課程。
在那期間,張帆結識了不少投資人,TimDarper便是其中的一位。Tim早年畢業(yè)于斯坦福的電子工程系,其家族在美國投資界享有盛譽,歷史上投資過的企業(yè)數(shù)量已超過200家。
張帆與Tim相識后,十分談得來。2000年,TimDarper募集了一支全新的基金——德豐杰全球創(chuàng)業(yè)投資基金,并開始組建亞洲管理團隊。年輕有為的張帆被Tim看中。
2001年,張帆以德豐杰亞洲副總裁的身份回到北京。事實上,正是由于他的敦促,Tim才同意在北京設立辦公室,因為此前,大多美國投資公司往往只是一到兩個月才來一次中國看一下項目,回總部報告后再決定是否進行投資。
張帆認為,只有在中國扎下根來,更多的與中國企業(yè)接觸,才能看清他們以做出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