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是貫穿于中國文化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至于它的重要性,歷代的名家名著中多有論述。其實“氣”是一種什么呢?就像包裹著萬物的空氣一般,它是無形無色的,仿佛虛無的,但卻是實實在在存在著的。
《易傳·彖》日:“大哉乾元,萬物姿始,乃統(tǒng)天。”“至哉乾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這些話的意思是說,世間萬物皆取自盛大無際的乾陽原始之氣而開始;它乃是天的本源;萬物生長成形皆取自至極無限的乾陰元始之氣所致,而它又總是順從和承受天的乾陽之氣而運動的。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其被賦予了萬物產生之源頭的重要意義,可以說, “氣”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中最核心的精華之一。作為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國藝術更是受“氣”之統(tǒng)轄。
書法與繪畫是中國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書法與繪畫幾乎是伴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正如前面所講,“氣”是中國文化中至關重要的理論來源,同樣也是中國哲,學體系中的重要思想基礎。 書法與繪畫的品評都注重“氣韻生動”。正所謂藝術家取天地之靈氣,孕育心中,創(chuàng)作實踐則變?yōu)橐环N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而作品自然有生氣,有生機。“氣”代表著宇宙間萬物所具有的理,是哲人們對生命、規(guī)律、真理以及情感的高度體悟。作為繪畫,強調畫面中的生命力,而更重要的是作者于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自己在畫外所追求的對天地萬象之意、理、態(tài)、勢、性、情的關心,是取自然萬象之“氣”,然后假借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類物而表達。例如,云林筆下之山水,八大筆下之孤鳥丑石,我們無不為之感動,明顯地感受到這哪里是山水花鳥,分明是藝術家無言的傾訴與哀樂。通過我們的視覺,心靈已透過畫面與藝術家本身產生溝通,進而又觸及世間的情、理、態(tài)等,我認為這本身就是一種“氣”的流動與升華,只有通透了,才能產生氣,產生氣息,形成氣氛,而并不是有了空間就一定能生“氣”。
“氣”之于書法,亦是如此。蔡邕在《筆談>中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所象者,方得謂之書矣。”可以理解的到,他所列舉的一系列形象,并非“為書之體”的點劃之中一定要真的像那些物象,更強調的是要取其“意”,或者說要取其“氣”。取其之氣息。歷代的一些文人雅士在品評書畫之時,無須言盡,只須假借自然界之形象以論之,言語婉轉而且形象生動。用的一些詞語如“書卷氣”、 “廟堂氣”、 “氣息頗佳”等等,都是在強調“氣”的重要性。
陶瓷藝術大體包括陶瓷繪畫與陶瓷器型兩個部分。其中,陶瓷繪畫與中國書法繪畫藝術是密不可分的,雖然通常我們談及書法與繪畫時,講的是紙面上的(平面的),而假如把紙面這種媒介換為陶瓷之上的話,那么就很好理解了。事實證明亦是如此,各個時期的陶瓷繪畫與書法繪畫藝術之間的聯(lián)系也是密切相連的。那么,對于書法繪畫藝術的的一些準則,例如題材、風格、表現手法、構圖等因素也是同樣于陶瓷繪畫中體現出來。清代沈宗騫在《山水·取勢》中所說, “天下之物本氣之所積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崗復嶺以至一木一石,無不有生氣貫乎其間,是以繁而不亂,少而不枯,合之則統(tǒng)相聯(lián)屬,分之又各自成形。萬物不一狀,萬物不一相,總之統(tǒng)乎氣以呈其活動之趣著,是即所謂勢也。論六法者,首日氣韻生動,蓋即指此。”他雖以山水為例,但強調的是“氣”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即而延伸至繪畫的六法,同樣作為繪畫一部分的陶瓷繪畫同樣也是適用的。陶瓷繪畫雖然側重于強調本身的裝飾性,與紙面繪畫有所不同,但是兩者在本質上還是統(tǒng)一于一個整體之中。因為在很大的程度上,陶瓷繪畫直接借鑒了書法繪畫的一些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陶瓷繪畫藝術并不是只針對現當代而言,雖然當代的陶瓷繪畫較之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為自由與開放,陶瓷更多的是一種介質,藝術家可以在此上面任意的去表現,而不必限于具體的框框之中,這也是藝術之于當代的一個顯著的特征。陶瓷藝術的審美特性,既包括陶瓷繪畫作為裝飾主體的美感,同時也包括陶瓷器型本身所具有的美感,而這種美感的最本質來源當為對自然之“氣”、之精神的把握與理解,及其成熟的運用。這是先民們的一種最淳樸的理解與運用,以及對自己所處的世界的發(fā)自內心的崇仰與敬慕之情。最美的藝術莫過于此。因為這種運用的本身,并不是簡單的制作,是基于對“氣”的背后所涵蓋的自然哲理、思想、規(guī)律等的認識。
正如著名畫家劉海粟語:“所謂氣,即神氣、大氣、骨氣、氣魄。我們的一筆一點,都有它的氣魄、情趣,這是畫家自己的心靈、感情。所謂韻,就是生命的節(jié)奏及其精神的凝蓄。生動就是生命的活躍。實際上,宇宙間所有的活動,無處不孕藏著氣韻。”
對于陶瓷的器型而言,則更為直接、明顯。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出現的很多器型,比如三足壺、高腳杯、觚、瓶等種類。這些器皿的成型與設計較之先前更為成熟與合理。人們不僅考慮到實用時的合理性,而且主觀上很明顯地加入一些自然元素,這體現出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fā)展。如良渚文化中的三足鼎,它的容積顯然是被加大了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這種加大并不是簡單的空間增大,而是被制成圓潤的,渾厚的橢圓體。這使得我們很容易將這種形體聯(lián)想到母乳,或是禽蛋一樣,但是值得強調的是,這種類似并不是簡單的復制或模仿,而是正如書法繪畫藝術中所講的“取其質、取其氣”那樣,將對母乳、禽蛋,乃至于對孕育、生命、母愛的崇拜淋漓盡致的體現在器物的制作之中。先民們已經懂得了情感的重要性,這乃是一種感受于自然、發(fā)自內心的真摯之情,他們在無意中詮釋了藝術的真諦,證明了美不是做作出來的,而是從自然界中汲取與提煉的。這也是當代人們越來越多的去關注陶器美和陶器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伴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在陶瓷的器型方面大凡是成為經典的型制,都體現出哲理的運用與包含。這些器型,不管它是什么樣式的,但是絕不會是憑空捏造的,而是有出處,有來源的,并且每一樣式都由口、腹、足三部分組成,就像一個人一樣從頭至腳的完整,形整而聚氣息,然后才有生命、生命力。正如陶器時代一樣,人們制造一個器皿它體現著人類勞動的成果,社會文化的進步,以及人類智慧的結晶,它是時代發(fā)展的標志,也是勞動人民取自然氣息之精華于物的重要體現,歷久彌堅,永遠散發(fā)著迷人的氣息。
陶瓷藝術作為中國文化中一顆耀眼的明星,她使中國走向了世界,更使得世界認識了解了中國文化。中國陶瓷文化對世界尤其是亞洲各國的影響自古有之且非常深遠,雖然當前中西方文化碰撞與交融,西方陶瓷藝術的審美理念日益被我們接受,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底蘊仍然是我們創(chuàng)作靈感最好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