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是個信仰多元神的國家,所謂“萬物皆有靈”。那么,鄉(xiāng)鄉(xiāng)燒陶窯、人人用瓷器的中國,有沒有“窯神”存在呢?有!在瓷都德化,百姓大多信奉“窯坊公”林炳——他就是由窯工林炳演變而成的窯神;而且至今人們供奉不斷,所用的供品還是創(chuàng)新的瓷器。
德化縣城關(guān)東南不遠(yuǎn)處,有個稱為“福全山”的山頭,陶土豐富,樹林茂密,溪水橫流,是建瓷窯的好地方。山下的寶美村,古稱“瑤臺”(我們認(rèn)為,“瑤臺”當(dāng)是由“窯臺”的諧音演變而成)。“福全山”古稱“覆船山”,以形狀似翻轉(zhuǎn)的古船覆地而得名。“覆船”有些不吉利的味道。而古代燒窯確有相當(dāng)風(fēng)險,窯工難免心存種種忌諱。后有人在山下蓋“福全堂”,便以諧音之故,變“覆船山”為“福全山”。 “瑤臺”后也改稱“瑤市社”,屬德化縣“在坊里”。從“坊”、“市”、“瑤(窯)”等字眼不難看出,寶美村歷來為德化陶瓷生產(chǎn)及銷售的集中地。福全山東麓有個“祖龍宮”,供的窯神就是“窯坊公”林炳。
林炳是北宋德化窯工。他的先祖林祿系中原人士,于東晉時南遷福建,任過晉安郡(今福州)太守,死在任上,追封晉安郡王。約在唐太宗至武則天執(zhí)政期間(公元627-712年),林祿后代遷到德化,后來又因故舉族外遷,僅事瓷的林炳留住“福全山”下瑤臺(又稱草埔尾),看來他對瓷藝情有獨鐘。
把普通窯工林炳推上陶瓷工藝革新舞臺的,當(dāng)是泉州“市舶司”成立后海外貿(mào)易對陶瓷的大量需要。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至元豐8年,陳珃復(fù)知泉州時,請立市舶司,從此泉州成為中國海上絲綢(陶瓷)之路的起點。時已隸屬泉州的德化縣,陶瓷業(yè)發(fā)展獲得契機。宋神宗之后的宋哲宗實行變法,進(jìn)一步鼓勵商貿(mào)出口。原先朝廷規(guī)定:“以金、銀、緡錢、鉛、雜色皂、瓷……等”與外商交易,瓷放在第6位。此時新規(guī)定:“凡欲購買外貨,不用金銀銅幣,以帛、錦、瓷、漆之屬博易。”瓷器已從第6位上升到第3位。在此情況下,如沿用德化原先普遍采取方形或條形的平頂單窯燒瓷技術(shù),產(chǎn)量有限,必然跟不上市場的需求。于是,林炳決心率先大膽嘗試建拱大窯。
林炳的革新試驗屢次失敗,拱大窯一點火就塌頂。但林炳毫不氣餒,日夜在破塌的窯前觀察和思考。傳說公元1094年(宋哲宗紹圣元年)的一天,林炳苦思無所得,竟然昏睡在窯前。卻夢見一仙女飄然而至,并解開衣襟,露出一對又圓又大的乳房,一手指著塌頂?shù)拇筛G,一手指著自己的乳房,似乎要說什么,卻又如煙霧般飄走了。林炳醒來,忽有所悟,便決心把窯砌成象乳房那樣的圓拱頂形狀,兩旁砌“窯奶”用于添加木材。結(jié)果成功了,沒有發(fā)生塌頂現(xiàn)象。以后,林炳又利用山坡地形,將幾個窯串起來,終于形成龍窯的雛形。消息傳開,各地窯工爭來討教。林炳不存私心,道出隱秘;且不辭勞苦,奔走指教。當(dāng)別人問他靈感從何而來,他就說是夢中仙女指點。在旁人的一再追問下,他信口說這仙女就是九天玄女娘娘。原先窯工供奉的是自古“陶河濱”的圣賢“舜”——虞圣大帝,從此又増加供奉九天玄女娘娘。后來林炳應(yīng)聘赴江西傳授技藝,一去杳無音信。德化窯工們認(rèn)定他已升天而去,便在當(dāng)?shù)厮?ldquo;玄女娘娘廟”(又稱玄女宮)中,塑林炳像在玄女之側(cè),以作紀(jì)念。從此,林炳被尊為“窯坊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