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歷經(jīng)千年的發(fā)展,每個朝代、每個時期的瓷器,皆不同程度的受社會風尚和民間喜好的影響,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直至晚清民國時期,才掀起了一股文人書畫入瓷的風潮,并影響至今。
瓷版畫是瓷器品種種類之一,出現(xiàn)於唐代、明代中期,當時多是墓志銘、鑲嵌器等。其品種大多見於青花、青花釉里紅及釉上紅綠,制式過於單一。入清以後,瓷板繪製紋飾色彩日趨豐富,時代風格方有顯現(xiàn)。至晚清,由於“海上畫派”的崛起,諸如張熊這樣的繪畫名家,投入瓷板畫創(chuàng)作,從而推動了士大夫階層的喜愛,并促使其商業(yè)化的出現(xiàn),繼之御窯廠吸納了“新安畫派”的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等大批畫師,他們才正真把紙絹上的中國繪畫的藝術特點及風格帶入製瓷業(yè)中,出現(xiàn)了題詩、寫款、紀年等風氣,開創(chuàng)了淺絳彩瓷這一新品種。“淺絳”一詞源於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一種技法。在中國畫上,原指元代畫家黃公望為代表的山水寫意風格。淺絳彩瓷有別於傳統(tǒng)粉彩瓷器,分工細,工藝繁瑣,依圖樣繪製的製瓷方法,由畫家一人獨立創(chuàng)作完成,形成詩書畫一體的陶瓷特點。因其大多由文化素養(yǎng)較高的文人畫家繪製,藝術風格與中國淺絳山水畫相近,故名“淺絳彩”。淺絳彩瓷的名家之作,大多為當時士大夫階層欣賞和收藏,形成一股“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的社會風尚。

民國何許人、田鶴仙、徐仲南、劉意城粉彩山水花鳥長條掛屏(四件)
76×20cm、77×19cm、82×21cm、80×21cm
由於種種原因,淺絳彩瓷在繁盛幾十年之後,漸漸衰落并消逝於歷史舞臺,它像一顆閃亮的流星滑落於天際,并留下了千古絕唱。民國初年是瓷板畫蓬勃發(fā)展的一個極重要的時期,由於燒造技術的不斷進步,瓷板便從小件擺設變成廳堂懸掛之物,此時涌現(xiàn)了大批繪瓷名家,其中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文人雅士畫家,最具影響。他們承接了淺絳彩所開創(chuàng)的藝術風格,并自行融匯發(fā)展,將中國繪畫技巧與粉彩製瓷工藝相結合,把中國瓷畫的藝術水準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當時“珠山八友”中的代表人物王琦、汪野亭作品同獲得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金獎,名噪一時。其後王琦創(chuàng)立了“月圓會”,每月十五相約珠山,切磋畫藝,以畫會友。逐漸開創(chuàng)了詩畫一體,形神兼?zhèn)洹⒀潘坠操p的粉彩瓷新天地。確立了珠山八友在陶瓷發(fā)展史上的地位。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程門、金品卿 淺絳彩書畫集錦獸耳四方大瓶(一對)H57cm、H56cm

民國王琦 粉彩《醉酒圖》瓷板掛屏22×33cm

民國畢伯濤 粉彩四季花鳥長條成堂掛屏(四件)67.5×31.8cm
2009年秋,香港長風首次舉辦“月圓雅集”文人瓷畫專題拍賣,成績斐然,引起瓷畫藏家廣泛關注。今春,北京長風再次推出“月圓雅集”(二)系列專場,得到華月堂、謙益堂及資深藏家鼎力相助,所提供拍品更為精良。其中淺絳藝術大師程門、金品卿《獸耳四方大瓶》,兩方瓶,器型碩大,其燒成難度極高。集繪畫技藝之大成,工藝完美,繪畫筆法清朗,意境蕭散,詩文畫意,珠聯(lián)璧合。程、金作品中書紀年款者極少,而此兩瓶同有“癸酉”紀年款及印文“半圓”的出現(xiàn),極具歷史價值,是研究考證程門、金品卿生卒年及藝術風格不可多得的實物佐證。此外,“珠山八友”之首王琦所繪的粉彩《醉酒圖》人物瓷板,是其早年作品。人物刻畫細致,神形兼?zhèn)�,尤其是童子回首,雖未正面描寫,然靜中帶動,童趣十足,體現(xiàn)出其技法精妙,匠心獨運。畢伯濤粉彩《四季花鳥掛屏》瓷板,是畢氏少見的大件作品,且畫工、品相皆極其精美,世所罕見!這些拍品多由權威機構多次出版,著錄詳實,流傳有緒,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