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 系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中國陶瓷史上閃耀著燦爛的光輝。它與官(河南開封)、鈞(河南禹縣)、哥(浙江龍泉)、定(河北曲陽)窯齊名于世。汝窯燒制始于宋初,盛于北宋晚期,終于元末。汝窯燒制始于宋初,盛于北宋晚期,終于元末。汝窯從興起到昌盛,直到衰落,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在北宋晚期的近40年時間里作為御窯,專為宮廷燒造瓷器。
在制瓷工藝上,超過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開創(chuàng)了香灰色胎。在燒成工藝上,采用滿釉支燒的方法燒成的支釘痕,其細小而規(guī)整的程度絕無僅有。汝窯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鐵份,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純正的天青色,使汝窯釉面開裂紋片成為一種裝飾,使在燒成過程中無意識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脹系數(shù)不一致而產(chǎn)生的缺陷)變成了有意識的裝飾。
南宋周輝《清波雜志》云:"汝窯宮中禁燒,內(nèi)有瑪瑙末為釉。" 汝窯除燒青瓷外還燒白瓷、黑釉、三彩、珍珠地劃花、白黑花以及白花青瓷、天蘭釉鈞瓷等多種產(chǎn)品。汝窯產(chǎn)品土質(zhì)細膩,胎骨堅硬。因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銅,使胎色呈現(xiàn)"赤色",又叫"銅骨"。釉色潤澤,釉中含瑪瑙末,產(chǎn)生特殊色澤,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蝦青、蝦青中往往微帶黃色,還有蔥綠和天藍等。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有"雨過天晴云破"之稱譽。釉層瑩厚,有如堆脂,視如碧玉,扣聲如馨,釉面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花。汝瓷的燒制,以小支釘滿釉支燒,也有墊燒的;在裝飾工藝上有少數(shù)刻花和劃花裝飾,還有龍體和烏首等裝飾。汝窯發(fā)揮了隋唐釉下刻、劃和堆、雕工藝傳統(tǒng),又接受了南方越窯的釉色,借鑒了定窯的印花技術(shù),同時還受到陜西銅川耀州窯的影響,采納了支釘托燒的疊燒技法。集眾家之長,創(chuàng)造了具有時代特征及汝窯窯口印花青瓷的獨特風(fēng)格,成為中原地區(qū)的重要窯口之一,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獨樹一幟。 由于為宮廷燒制時限很短,產(chǎn)量有限,流傳很少,南宋時已"近尤難得"。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曾說過"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得盡善美也。"汝州一帶民間也有"縱有家產(chǎn)萬貫,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廣為流傳。
目前,傳世汝官窯器物不足百件,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故宮博物館、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英國達維德基金會以及美國、日本、香港等私人收藏家手中。
由于戰(zhàn)亂,汝窯神秘地消失了,連窯址也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汝官瓷"的窯址何在,是中國陶瓷史上長期未決的一大懸案,故尋訪汝官窯遺址及燒造技術(shù),成為中國幾代陶瓷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的一大夙愿。
八十年代初,寶豐縣文化部門在文物普查中,從清涼寺等地群眾保存的瓷器中發(fā)現(xiàn)了與北宋宮廷御用汝瓷特征完全相同的瓷盤,從而為尋找汝官窯口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