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之中,雖然極愛青瓷,但是每次見了上品的白瓷,頓時如大觀園中的寶二爺一般,“見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一時心里眼里只有白瓷了。這種審美上的用情不專真是不可救藥。
這也怨不得我。白瓷真是美,清水芙蓉,清純天然,而且那種美不需要任何歷史、文化的鋪墊,不需要任何旁人的闡釋、解說、演繹,就是一望而知,心生歡喜,而且耐得住細看,把心里起初的一點歡喜直看得滿心都是。
唐代的大書法家顏真卿和他的幾位朋友,在一個月夜相聚飲茶,留下了《五言月夜啜茶聯(lián)句》,最后是以“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以此收結了全詩。這一句常常被誤為顏真卿所作,其實不是,是他的朋友陸士修。這真是詠茶佳句!寥寥十個字,寫出了品茶的器具、時間、環(huán)境、動作、氛圍,還傳達出品茶者的心態(tài)和品位,暗含了品茶者的身分和友情,更以清雅幽靜的意味直通茶道“和清敬寂”的大境。素瓷,當是白瓷了。除了潔白的瓷器,還有什么更能和夜晚的安靜、幽微的香氣、心態(tài)的閑適相襯托相和諧?
杜甫好像也偏愛白瓷,他的《又于韋處乞大邑瓷碗》整首詩都在贊美白瓷:“大邑燒磁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琬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寫四川大邑白瓷胎質(zhì)薄且堅硬(“輕且堅”),釉質(zhì)非常潔白細膩(“勝霜雪”),胎體燒結很好,可以敲擊出美妙聲音(“扣如哀玉”),因此風靡蜀中(“錦城傳”)。白居易也喜歡白瓷,他深知白瓷茶具的妙處:“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盛來有佳色,咽罷余芳氣。”白琬勝霜雪,盛茶有佳色,道出了白瓷茶具的兩大優(yōu)點。何況白瓷比青瓷更具包容性,不論什么茶,它都能很好地映襯茶湯色澤之美,不像青瓷,只能把綠茶襯托得出色,和紅茶、白茶、烏龍茶就不相宜。
想知道唐人“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河北邢窯白瓷茶具,可以看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邢州窯白瓷碗,那是唐代北方白瓷的代表作——胎骨、釉色都很潔白,碗淺而敞口,茶湯注入后可以覽盡茶色,碗底是使碗放置平穩(wěn)的“玉璧形”,胚體輪旋規(guī)整,肌理細膩均勻,釉面平勻明潤而少浮光,欣賞它,會很自然地明白,何以白瓷有“假玉器”的美稱。而始于唐代終于元代的定窯,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宋代時成為五大名窯之一。北宋時江西景德鎮(zhèn)燒制的白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而最為著名,元代起遠銷國外。此外,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等地的白瓷茶具也都各具特色。宋末元初,福建泉州德化開始建窯,也產(chǎn)白瓷,到了明代臻于完美,胎骨致密,透光性好,光澤明亮,潔白如脂,釉面在光照下透牙黃色,故稱“豬油白”“象牙白”,外國人則稱為“鵝絨白”“中國白”。
由于斗茶式微,散茶興起,明代茶具從黑(黑釉盞)轉(zhuǎn)向了白(白瓷為主,青花為輔),普遍認為“其在今日,純白為佳”(許次紓《茶疏》),白瓷在明代成了茶具的主流。明代的白瓷稱為“甜白”,又以永樂“甜白”最出名,是可以讓人看得滿心歡喜的茶具。流傳至今的明代白瓷茶具有永樂甜白釉僧帽壺、永樂暗花蓮卉紋碗等。
白瓷茶具是中國茶具的精華。如雪似玉的潔白,勻凈明潤的釉色,在五彩繽紛之中別具一種天然本色的風韻,告訴人們什么叫以少勝多,素樸中的風雅,單純中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