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文化可稱得上是中華民族淵源流暢的文化長河中,孕育的一顆璀璨明珠。人類歷史發(fā)展中最輝煌的篇章。被當今社會各界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的黑陶文化是影響早期中國思想內涵及文化體系形成的偉大因素,起著推動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重要作用!黑陶文化是黃河流域文化,是廣泛性的文化,具有深遠影響,黑陶以歷史底蘊深厚和文化內涵豐富等特點,構成中華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黑陶具體出現時間
黑陶文化時期又稱龍山文化時期。距今4600年的黑陶文化主要出現在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的華夏文明發(fā)祥地中國母親河——黃河的中游。公元前2600年處于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黃帝炎帝部落爭霸時期。(彩陶時期) 公元前2000年處于奴隸社會初期大禹治水及夏朝創(chuàng)立100年(青銅器時期)黑陶時期就成為了連接彩陶和青銅器的重要歷史時期。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制陶工藝達到空前的發(fā)展,也先后人展示了制陶實用性轉向審美要求的歷史過程。
黑陶文化的發(fā)現及分布情況
192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者吳金鼎先生,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zhèn)的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了從未見過史前遺存――黑陶,黑陶是黃河中游原始文化的代表作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陜、晉、豫、魯等地。以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隨后各地都發(fā)現了和龍山文化時代相當的,以灰陶黑陶為主的文化遺存。廣泛分布在陜、晉、豫、冀、魯等地。這些屬于不同文化系統(tǒng)的文化遺存被分別命名為各種類型的龍山文化。主要分部在黃河中下游。所以黑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中國華夏民族最早期的人類文明之一!
黑陶是馳名中外的龍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快 輪 制 陶和封窯技術得 到 普 遍 采 用,因而具有黑(烏黑如漆的色彩)、。ㄆ鞅诤鼙。、光(具有平滑的光澤)、紐(造型上具有鼻、耳、蓋紐以及流、足、扣手等適于使用的各種飾件和功能件) “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硬如瓷” 等特點,在不同光線下能呈現不同色澤,刻花精細,造型優(yōu)美,有極強的表現力。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黑陶工藝的恢復:熏煙滲碳法
從吳金鼎先生發(fā)現黑陶殘片之后,幾代學者經過61年不懈地研究和發(fā)掘,黑陶的制作工藝終于在1989年被詮釋破譯。研究表明,我們的先人早在4600年前就已經掌握了先進的封窯技術,讓彌漫在窯中的濃煙通過科學的“熏煙滲碳”技術,將煙中的碳粒滲入了坯體而呈黑色。黑陶的“熏煙滲碳法”被載入了世界工藝美術史。國家堅持幾代科學家來恢復黑陶制作工藝的原因,因為黑陶不僅是簡單的工藝或工具,而是一種文化,能反映當時不同的地域的文化、人類發(fā)展狀況集中展現在這小小的黑陶之上,通過黑陶來展示中華民族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不僅向國人證明,也向世界宣布這一偉大的世界遺產。所以才由中國科學研究院經過61年時間恢復,由1928年發(fā)現到1989年恢復工藝技術成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秦源黑陶的發(fā)展
陜西劉清源先生執(zhí)著于黑陶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經歷了無數的坎坷和多方的探索,利用黑陶“熏煙滲炭”的工藝,讓人們體會了黑陶通過“熏陶”成品、成性的科學過程。
秦源黑陶秉承傳統(tǒng)黑陶工藝黑、薄、光、紐四大特點,結合現代審美要求,保持黑陶“黑如漆、明如鏡、聲如罄”的尊貴本色而不失創(chuàng)新求索。 取材于純凈、細膩的紅粘土經過水力和風力的衛(wèi)刷和揚棄,通過勻和、沉淀、拉胚成型,壓光、書畫、雕刻等一系列精細的手工操作,最后裝點、封窯。黑陶的“熏煙滲碳”工藝是利用先進的封窯技術,控制窯中的溫度和濕度,使窯里煙中的碳粒滲入陶胚成品的科學過程。
秦源黑陶利用其色澤由表及里滲入達0.5—1毫米的深度,采用精絕手工雕刻,將各種書畫刻繪于器物之上,其線條流暢,層次分明,堪稱陶中僅絕!秦源黑陶通過清水洗滌,或用潮布擦試,其愈黑愈亮將提升其藏品價值。秦源黑陶這土與火藝術詮釋著古老的文明,演繹著力與美的結晶。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秦源黑陶融匯了傳統(tǒng)文化、黑陶文化、企業(yè)文化、區(qū)域文化為一體,致力于黑陶文化的推廣和發(fā)展,旨在豐富區(qū)域特色文化產品,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更進一步地走向世界,讓黑陶文化在世界藝術之林閃耀出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