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藝術(shù)
不停地激勵,讓屬下一直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tài),是領(lǐng)導(dǎo)力的關(guān)鍵。如何激勵?還在于清楚屬下想得到什么,這樣才能撥動他的心弦。
●因勢造勢,置之死地而后生
中國人最懂得造勢的作用,可以說一抓住機會,便要造勢。只要造勢成功,到了勢大力大的時候,予取予奪,幾乎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甚至有時候為形勢所迫,“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所謂“形勢比人強”,這是中國人掛在嘴邊的話。
班超出使西域就是這樣的例子。當年,班超帶了36名勇士,來到鄯善國。國王開始對他們很尊敬,禮節(jié)也很周到,但不幾天忽然變得冷淡起來。班超認為,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來了,國王態(tài)度搖擺不定,吃不準服從哪一方的緣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帶領(lǐng)勇士們偷襲匈奴使者的營房,殺了匈奴使者,提著頭顱去見鄯善王,在這種情勢下作解釋,并且加以撫慰。這樣,國王終于決定靠向漢朝一邊,并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漢朝去做人質(zhì)。
這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膽量和氣魄在當今中國企業(yè)發(fā)展中也屢見不鮮,比如張瑞敏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韙,選擇到美國設(shè)廠,為的就是四個字:先難后易。雖然海爾的國際化進程一度被包括美國《商業(yè)周刊》在內(nèi)的諸多國內(nèi)外媒介所詬病,但是,在中國企業(yè)家年會上,張瑞敏反向思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誰都說我們走出國門會有危險,但有誰能夠告訴我不走出國門又有多少風險?
●推心置腹,動之以情
中國人講究知恩圖報,在管理時不能完全只用物質(zhì)刺激,抓住了情字才算抓住了管理的牛鼻子。只有用心領(lǐng)導(dǎo),以情動人,真正拂動了下屬的心弦,管理才是真正到位的。
中國人十分重情義、重感情,所以管理時要特別注重感情投資。
所謂感情投資,就是指不用一切形式上、物質(zhì)上的手段,而用一種精神上、感情上的手段對下屬進行鼓勵和獎賞。比如做一些關(guān)切的舉動,兩句動情的話語,幾滴同情的淚水……這些東西不像物質(zhì)的獎賞那樣可以拿過來就用,但是它的作用要比物質(zhì)獎勵大。它不但可以使受獎?wù)吒屑ぬ榱�,也會使許多人對你另眼相看!
在中國人眼里,不重情義的人就不成其為人,不能知恩圖報的人也不是君子。情義是人際關(guān)系的基礎(chǔ)。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里,如果一個人沒有人情味,不講情義,那根本就沒有和他交往的必要。曹操就因為說了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負我”,而在京劇舞臺上唱了幾百年的白臉!
一個有情義的人才能折服人,才能被部下?lián)泶�。三國時期曹操的老對手劉備就很善于運用以情動人的管理手段。綜觀劉備一生,他的統(tǒng)治史幾乎就是一部個人的情義史。這里,我們可從劉備送徐庶的情景中略見一斑。
劉備在馬上拉著徐庶的手說:“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會卻在何日!”說完,淚如雨下。徐庶也是淚流滿面。此已達送別的最高潮,可是,高潮之后又是更高潮。劉備停馬站立于樹林邊,看著徐庶越來越遠的背影,哭著說:“元直去矣!吾將奈何?”然后“凝淚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玄德以鞭指曰:‘吾欲盡伐此處樹木。’眾問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至此,若徐庶能聞此言,那份感動將何以言表啊。劉備手下諸將也是“無不傷感”。
●面子攻心,激將致勝
激將法,就是利用人們的自尊心積極的一面,從相反的角度激起其“不服氣”情緒,使其產(chǎn)生一種奮發(fā)進取的“內(nèi)驅(qū)力”,將自己的潛能充分發(fā)揮出來,從而收到不同尋常的效果。
在中國,面子問題是極為重要的問題。一個人有沒有面子,有多大的面子,取決于他社會地位的高低和其影響力的大小。因此中國人愛惜自己的面子,實際上是在愛惜自己的地位,中國人時時刻刻不忘掙到盡可能多的面子,其實就是要維護和提高自己的地位,要擴大和加強自己的影響力。所以,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心中總是繃著一根愛面子的弦,不論對上級、對同行,還是對下屬,他都要考慮面子問題。
既然國人都愛惜面子,那么他們就都會為面子而打拼。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很多人信奉“不爭饅頭爭口氣”的道理,到了一些場合,寧愿咬牙出血,慷平日里慷不起的慨。利用中國人的面子心理,施以激將法,就可以把很多棘手的事情消解于無形。
當年在定軍山,諸葛亮就是百般激將老黃忠,充分調(diào)動人才隊伍中的“閑置資源”,讓老將出馬斬殺了曹操心腹愛將。
但運用激將法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激將法只適用于有辦事能力的部下。黃忠原來就是一員虎將,只是年事已高,所以在受激的情況下才會打勝仗,如果是一個偏將、邪將,激了他只會使他更快地戰(zhàn)死,而無法扭轉(zhuǎn)戰(zhàn)局;
第二,激將法只能一次對一個人運用。人員多了,大家面子都降了一等,相互扯平,也沒有人出頭來承擔責任了,激將法自然沒有效果了。
●軟硬兼施,雙管齊下
激勵還講究“打”的藝術(shù)和“拉”的藝術(shù),前者是一種強迫措施,是“硬”的管理措施;而所謂“拉”的藝術(shù),則是管理藝術(shù)中“軟”的管理措施,施于無形但成效不可忽視,在企業(yè)管理中,其實際效果并不比硬管理差。
身為領(lǐng)導(dǎo)者在注重感情投資的同時,也要該唱黑臉就唱黑臉,不可心慈手軟。在管理過程中講究軟硬兼施,恩威并濟,雙管齊下,對員工又“打”又“拉”才是管理員工的妙訣。
我們來看康熙如何用姚啟圣的�?滴趸I措平臺大計時,感覺非用姚啟圣不可。此人自恃才高,能言善辯,屢屢與上司爭吵,被一再降職,在馬場任九品“司廄”。康熙先進行打壓,將其關(guān)入牢中:“好吃好喝供著,3個月任何人不得同他說一句話,朕要把這只能言鳥憋個半死。”然后將其帶回北京,途中讓姚在冰天雪地里坐在四處漏風的囚車上,讓其吃盡苦頭。
姚啟圣的輕狂被滌蕩盡了,這才讓其進入龍輦,賞點心吃,又讓其讀御書,再在養(yǎng)心殿“經(jīng)筵日講”。后來姚任福建總督,在收復(fù)臺灣的過程中立下大功。
在管理員工的過程中,光有軟的或硬的手段似乎都不妥,最高明的則是軟硬兼施,雙管齊下。領(lǐng)導(dǎo)者用“硬話”發(fā)威后,給員工一段時間檢討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過失,然后領(lǐng)導(dǎo)者可以有計劃地逐步做收服人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