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至2004年,上海房價以每年二成的速度瘋漲。溫州炒房團大規(guī)模進駐,上海本地人更是不相讓,街頭巷尾,買房成為人們最關心的話題。街上最多的門臉,也是房地產中介公司,三五步就一家。
著名作家池莉在《上海的現(xiàn)實主義》一文中曾做如下感慨:“也許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玄乎勁,讓上海人嗅出了一種難以把握的不安穩(wěn),于是家家戶戶都在盤算并行動:如何小房換大房、如何大房換別墅、如何買頭期開盤房、如何按揭買房出租還貸;今后任你風雨飄搖,房子總歸屹立在上海的大地上,上?倸w是中國最繁華的大城市,保值升值絕無問題。上海的房是一個硬道理。”
上海官方統(tǒng)計,2004年上海住宅商品房價格上漲了14.6%,至每平方米6385元的高位。在投資性購房比例的指標方面,2004年上半年上海投資性購房的比例為16.6%,而國際上通行的警戒線是10%。
人們顯然沒忘記1992年海南房地產泡沫破裂的慘痛教訓。從這個角度看,時至今日,各項政策為上海房地產火速降溫,也該在預料之中——誰都不愿意看到,海南泡沫破裂再一次上演。
這其中,包括摩根士丹利亞太區(qū)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2004年10月,他發(fā)表《上海房地產是一個泡沫》的研究報告,在當時被多數(shù)學者嗤之以鼻。但僅僅半年后,這個個頭兒不高、操著一口吳儂軟語的上海人由于預言被驗證而挺直了腰桿。
和謝國忠“英雄所見略同”的還有季寶紅。后者是上海望源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的董事長。2005年4月,他在辦公室里回憶1年半前的情景,為自己當時的準確預測而頗為得意。在2003年11月25日,季寶紅應邀在復旦大學做了個演講,提出上海房地產2004年上半年會出現(xiàn)拐點。
“其實上海喪失了調控房地產的最佳時機,”季寶紅說,“我認為最佳時機是去年5月,因為中央的調控政府是在去年5月出臺。”
在季寶紅看來,那時上海市政府還有點舉棋不定,因為從1998年以后,上海市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好不容易才把上海房價提升到與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程度。
季寶紅說的這些政策,其中最關鍵的是1998年出臺的購房退稅政策。
這項政策是上海頂住爭議實施的。當時,上海房地產市場低迷。新政策鼓勵高收入者積極購買住房:凡1998年6月1日至2003年5月31日,在上海購買或差價換購商品住房并在上海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中外籍個人,可享受購房后起算的個人所得稅抵扣。
伴隨這項政策的施行,當?shù)胤慨a銷售的統(tǒng)計顯示,1997年,住宅銷售面積為617萬平方米,1998年達到1057萬平方米,而到1999年則突破1200萬平方米。
就在2004年4月,上海還通過新聞發(fā)布會向中外記者解釋了上海市房價漲速過快的主要原因,表示,上海仍然歡迎外國和外省市資金來滬投資樓市。并稱,一些媒體關于溫州炒房團炒高上海樓市的說法沒有根據(jù)。
有房的感覺阿華的行動比商品房的正式實行還早一年,他實在忍耐不下去了。
那是1998年初,他的母親以及他未來的岳母各出資1萬,未婚妻向單位老板借了2萬,湊成4萬元的首付,購買了南匯區(qū)周浦鎮(zhèn)的房子,那是離上海最近的郊區(qū),上海18鎮(zhèn)之一,素有“小上海”之稱。
“買了房子好!”阿華這樣形容買房后的心情。那套他生命中第一次完全屬于自己的房子,在他記憶中留下了深深的烙櫻那套房子在6樓,頂層,70多平米,兩室一廳,總價11萬多元,貸款7萬元,月供1000元出頭。那時人人都在盼著分房子,商品房基本上是無人問津的。說來阿華夫妻的膽子也挺大,說買就買了。盡管住這套房子意味著上班要多花費幾個小時,而且,阿華夫婦當時連裝修的錢都沒有,但他們還是興奮不已。阿華甚至還想,等江蘇的岳父岳母過來也可以一起住,或者將來條件再好些,老倆口可以單獨住在那里,郊區(qū)新鮮的空氣對老人身體有好處。
“其實我們當時很不安,因為不知道明天還有沒有收入,明天還能不能還得起銀行的月供。”阿華坦言這種美好憧憬后的苦澀,“做廣告業(yè)務員嘛,很不穩(wěn)定。”不過,在債務的壓力下,阿華對工作全力投入。
兩個月后,出人意料地,阿華拿下了一個大單,賺了大筆錢,還掉了阿華太太向老板借的2萬元錢。
那段日子,阿華夫婦精打細算,連盒飯都湊在一起吃。一份菜,兩份米飯,一頓飯5塊錢搞定。
這樣的日子他們過了3年。不過,這段辛酸的日子如今回憶起來,洋溢著浪漫色彩。
業(yè)務好些的時候,阿華夫婦就“奢侈”一下,點菜吃。阿華的太太最喜歡吃辣螺絲,還有梭子蟹燒豆腐。這兩個菜他們每次必點,加起來30塊錢左右。在馬路邊露天的大排檔里一坐,看著人來人往的街景,夫婦倆一邊吃著飯,一邊聽著旁邊炒菜的鍋滋啦作響,聞著各種香氣四散而溢,平添不少情趣。
“那時的情景就像清明上河圖一樣,有時突然樓上火燒起來了,消防隊來了,不亦樂乎。”阿華搖頭嘆息,“現(xiàn)在這種街都沒有了。”
不過因為考慮上班遠,以及實在沒錢裝修,新房子空了1年左右。阿華和太太那段時間還是每天住在各自的家里。
太太的家,其實是她的姑姑家。她出身于一個龐大的老革命家族,本來在上海也有房子,但她的父親因為跟上一輩關系不很好,一畢業(yè)就離開了家,老房子中屬于他的一份后來經法院判決,賣給了他的兄弟們。但她的媽媽認為女兒還是應該回到上海來,所以把她寄養(yǎng)到上海的姑媽家。
對房子的共同敏感以及興趣愛好的相似,使阿華和太太在相識不久后就建立起了戀愛關系。
為了住在一起,為了能夠擁有自己獨立的小巢,兩個年輕人租了一間從石庫門旁邊搭出來的破房子,小得就像張大民為自己違章建起的那間小屋。月租200元。
如今,不少石庫門老房子被拆,物以稀為貴,石庫門已經被奉為上海獨有的“藝術品”,被認為是上海舊式里弄住宅的典型樣式。這種建筑的正大門以條石作門框,門扇為實心厚木,上有銅環(huán)一幅,與中國的傳統(tǒng)民宅相比,趨向保守。因滬語中把用一種東西包套或收束另外的東西講作“箍”,于是這種用石條“箍”門的建筑被叫作“石箍門”,后又訛作“石庫門”。
阿華和未婚妻住在那所陰暗潮濕的破房子里時,一定無暇琢磨石庫門的藝術之美。他們拼命工作,拉廣告賺錢。
“我們在那里堅持了兩年,真是苦死了。”吃苦長大的阿華也忍不住抱怨。
1998年的11月,阿華夫婦迎接了他們意想之外的寶貝,一個可愛的女嬰。巧的是,那套位于周浦鎮(zhèn)的房子在孩子出生前兩個月才匆匆裝修好的。
為了去醫(yī)院方便,女兒剛出生時,阿華一家在他父母那里湊合了一陣子。每天,阿華坐在639路公交車上,沿東方路一路走,冥冥中,感覺總有一天會再回來。“我在這里長大,同學關系在這里,這是我發(fā)展的地方。”阿華喃喃自語。
曾讓他無限興奮的新居,他們只住了一年。1999年初入住,次年就賣掉了。房子賣了個平價,阿華花在裝修上的4萬多元錢都搭進去了。
2001年下半年,上海的房地產市場開始活躍。不少房產公司,像城建集團、上海住總、上海市政集團開始銷售平價房,雖然當時阿華并沒看出浦東會有大發(fā)展,還是一口氣買了相鄰的兩套房子,各有51.5建筑平方米,每套14萬元,每套首付5萬多元。
現(xiàn)在,這樣的房子已經漲到每套65萬元。
半年后,阿華又買了這套房子對面的一處4間房。位于24層樓的22樓,這就是他后來一直洋洋得意的景觀房,能夠俯瞰黃浦江和陸家嘴美景的。
1999年,阿華自己開公司時,還買了一套石庫門的辦公房。阿華本來認為這是“天上掉下的餡餅”,結果卻讓他被騙四五萬。“‘吃藥’了。”阿華笑稱。這是他在房產投資中得到的又一個教訓。不過他的小公司還是在這里運作了3年,后來這套小房子一直用于出租,現(xiàn)在每個月租金600元。
為房子苦惱的日子終于成為歷史。但阿華和房子的不解之緣還在繼續(xù),他逐漸地開始有意識地投資房產,并越滾越大。
2000年,阿華用生意上賺到的錢,又買了一套7間房。他對還和父母住在老房子的弟弟說:“這套老房子和家里的一切都是你的了,但今后父母贍養(yǎng)和其它事情也由你來解決,跟我不搭界了。”
10年前,為了房子,曾和弟弟一起結伴找小姑姑吵架的情景,像火車前行中鐵路兩側的樹木,倒退、倒退,漸至模糊。
在年輕的阿華小兩口為了房子不斷奮斗之時,已步入中年的劉偉夫婦的家庭戰(zhàn)爭卻在不斷升級。相對于阿華夫婦,劉偉夫婦簡直就是“蜜罐里泡大的”。他們一家三口住著四室一廳的房子,100多平米。劉太太在機關里工作,還分了一套房子。
但劉偉偶然間意識到房產投資是個機會。當時他已經看上一套房子,很想買。太太堅決反對,夫妻倆為此不斷爭吵。不可思議地,吵架后來升級為打架,一直到2001年,兩人離婚,結束了這段曾維持18年的婚姻。
劉偉認為錢放在銀行里是一種浪費,他把機會看得非常重。而在他眼里,太太根本就不會理財,也是個不知道把握機會的人。
離婚時,女兒選擇了媽媽。他們30多萬元的存款,還有太太分的那套住房,都按約定給了太太和女兒。
劉偉分得了2萬元,還是套在股票里的,他住到了父母家里,用這“紙上富貴”的2萬元開始了新生活。
好在,那時的劉偉在一家外資企業(yè)工作,收益還不錯。“我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慢慢炒房的。”劉偉不無得意,“離婚后我變成百萬富翁,現(xiàn)在不算我自己住的房子,外邊的房子資產也有100多萬元。”
從2002年起,劉偉靠著積攢的7萬元充當啟動資金,開始在房地產起步。他先貸款買了浦東的一處小的二手房,漲價后拋掉,賺了4萬塊錢。后來又買了一套大房子,拋了以后賺了34萬。2002年10月,又買了一套大房子,資金開始滾動起來。
劉偉至今都認為當年和太太的離婚是明智之舉。“如果不離婚,今天的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劉偉說,“直到今年春節(jié)我去看我女兒,她還跟我講,她媽媽沒有買房。有錢都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