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海國
以產(chǎn)黑瓷著稱的吉州窯在江西省吉安市的永和鎮(zhèn)。宋時吉安稱吉州,故名“吉州窯”。它創(chuàng)燒于唐代,發(fā)展于五代和北宋,極盛于南宋。元初起,由于戰(zhàn)亂頻繁,逐漸趨于衰落。
北宋中期時,徽宗趙佶酷愛斗茶活動,故而從高居廟堂之上的達官貴人,到行吟于澤畔山邊的文人墨客,無不以斗茶為樂事。斗茶的過程是將茶末放入茶盞,注入少量沸水,調(diào)和茶末猶如濃膏油時,再第二次注入沸水,此時的茶盞內(nèi)便會浮起一層白色的泡沫,最后以白沫持久者為勝。范仲淹有“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之句,其中,“紫玉甌”即黑盞。黑釉盞由于和白色的茶痕形成鮮明的對比,加上黑釉盞的胎骨較厚能保溫,所以在當(dāng)時是十分理想的斗茶用具。蔡襄在《茶錄》中也有“茶色白,宜黑盞”之句。
宋代吉州窯的黑盞上,有的裝飾風(fēng)格獨具,如仿若海龜身上斑駁的“玳瑁釉”,有的像鷓鴣鳥胸部燦爛羽毛般的“鷓鴣斑釉”。更為奇特的是當(dāng)時的瓷工,別具匠心地將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剪紙工藝和樹葉片,巧妙地移植于瓷器裝飾上,稱為“剪紙貼花”及“木葉貼花”。這種裝飾方法,構(gòu)圖簡潔、生動活潑、樸素大方而又自然天趣。下圖中是件吉州窯黑釉碗,那碗里面還開光寫了“壽山福海”四個字,從那簡潔明快的字體看,是宋代民間藝人的手筆,碗內(nèi)泡上茶水后,這四個字在茶水中時隱時現(xiàn),煞是有趣。
長期以來,吉州窯黑瓷名揚海內(nèi)外,是世界陶瓷史上一朵奇葩。時至今日,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仍有很多陶瓷藝人在仿效制作黑瓷,他們把制作的這一類黑瓷制品,稱作為“日本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