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清晚期冰梅紋罐(底足光滑,使用磨損痕跡自然)
圖2 新仿乾隆粉彩雙耳瓶
(底足粗糙,無自然使用磨損痕跡)
什么是使用磨損痕跡
古代陶瓷作為一種器物,不同的造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或用于實用,或用于陳設(shè)欣賞,或作為明器隨葬。陶瓷器一經(jīng)生產(chǎn)出來,它就需要被運輸和銷售,進而被使用、損壞、丟棄或埋藏、隨葬。在這些過程中,陶瓷或多或少會被磕碰、撞擊和摩擦,所有這些原因都可能會在陶瓷表面留下使用磨損痕跡。這些痕跡有的可能是明顯的,有的則可能是不明顯的(圖1)。
陶瓷表面的這些痕跡有時可以作為我們鑒定瓷器的一個參考依據(jù)。說這種依據(jù)是參考的,那是因為鑒定瓷器的根本還是在于瓷器本身的胎、釉、紋飾、造型、款識等這些構(gòu)成瓷器本質(zhì)的部分,使用磨損痕跡只是瓷器表面的一種附加的現(xiàn)象。
使用磨損痕跡的鑒定原理
古瓷器在使用和埋藏或流通過程中,會在表面留下痕跡。這種痕跡是在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中逐次形成的。因而真品古瓷的使用磨損痕跡是很自然的。新仿的瓷器,由于流通、使用時間很短,一般沒有古瓷那種自然的使用磨損痕跡,即使在流通過程中產(chǎn)生少量的磨損痕跡,或者人為有意做出某些磨損使用痕跡,但是這些痕跡是不自然的,與古瓷的自然使用磨損痕跡有著根本的區(qū)別。掌握了兩種使用磨損痕跡的區(qū)別和特點,我們就可以通過使用磨損痕跡來鑒定一件瓷器是真古瓷還是新仿瓷。
瓷器最容易產(chǎn)生使用痕跡的地方是器物的底足,器物的口沿,碗、盤、盆、洗類器物的底心,器物突出的邊角部位等。這些地方是我們觀察使用痕跡的主要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