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春壺是明代正德年間,一個叫供春的人制作的。傳說他姓龔,名供春。供春是一位官員的書童。供春陪同主人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時,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會做紫砂壺,供春就偷偷地學。后來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并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后,這把壺非常古樸可愛,于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tài)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人們都叫它供春壺。當時和后代的許多制壺大師都爭相仿制。供春壺已經名滿天下,當時宜興的紫砂壺從粗糙的手工藝品發(fā)展到工藝美術創(chuàng)作,應該歸為供春,歷代的文獻也是這樣的記載,歷來宜興的紫砂名家高手,仿制供春壺的人蠻多的,我們從各個博物館可以看到,明代的黃玉麟、江案清,還有當代的汪寅仙、徐漢棠等等,都對供春壺做過研究,做過仿制。
在中國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個開創(chuàng)性的人物。明代正德年間,供春作為書僮隨進士吳頤山來到金山寺伺讀,閑暇時看到寺內老和尚用當地特有的紫泥捏制茶壺,飲茶參禪,此時已成佛界習俗。也許是出于好奇吧,他就取了老和尚洗手后沉淀在缸底的洗手泥,參照寺院內大銀杏樹的樹癭,做出了“指螺紋隱起可按”的供春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