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窯瓷器的造型莊重、古樸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獨特神奇的紋片為裝飾而著稱。清代乾隆皇帝曾寫下十首贊頌哥窯瓷器的詩篇,其中《粉青葵瓣口盤》一詩中曰:“色暗紋彰質(zhì)未經(jīng),哥窯因此得稱名。”另一首《曝書亭集硯銘》贊道:“叢臺澄泥鄴官瓦,未若哥窯古而雅。綠如春波停不瀉,以石為之出其下。”
哥窯是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一。宋人文獻沒有哥窯的記載,元人孔齊首次提及哥哥洞窯,他在《至正直記》里有“乙未(1355年)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器看一香鼎,質(zhì)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可見至晚自元未起,哥窯已被認定為宋代名窯,而且當作重要收藏對象。把哥窯列為宋代五大名窯,最早見于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該書有“內(nèi)庫所世故柴、汝、官、哥、鈞、定”的記載。由于哥窯窯址至今還未找到確切公認的窯址,因此給它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但是,我們的先輩們對宋代哥窯進行著不間斷的探討和研究,特別是近代我國的陶瓷界、考古界、科技界等專家學(xué)者及工作人員,承前啟后地進行深入、全面、系統(tǒng)、科學(xué)的研究,以已故的我國著名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為代表,在不計其數(shù)的凡屬哥窯類型的器物中,進行分類、排比、對照中篩選出為數(shù)極為稀少的器物,認定為傳世哥窯瓷器。這種傳世哥窯瓷器指的是元人孔齊在《至正直記》時所記載的“舊造”哥窯瓷器,而不是其他窯的產(chǎn)品,更不是后世各朝代的仿制品。
傳世哥窯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國外一些大型博物館及少數(shù)收藏家手中。這些傳世哥窯瓷器造型有碗、盤、碟、洗、瓶、魚耳爐、罐等。燒制時大多采用墊燒工藝,個別用支釘支燒。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胎質(zhì)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呈黑灰、深灰有紫口鐵足的現(xiàn)象,淺灰、土黃的沒有紫口鐵足。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也有砂米黃、淺灰青、米黃色等。釉面均有紋片,有大小紋片相結(jié)合,有紋片非常細小的魚子紋,有大紋片呈黑色,小紋片呈黃色的全絲鐵線,有的紋片僅為一色。紋片按顏色來區(qū)分,有鱔血、金絲鐵線,有淺黃魚子紋等。按開片的形狀來區(qū)分有網(wǎng)形紋、梅花紋、百圾碎、魚子紋等。
宋代哥窯瓷器自誕生之后,這種風(fēng)格獨特的瓷器品種盛燒不衰,賡續(xù)相繼,歷代文人雅士為文作詩,贊不絕口。特別是釉面那種層層疊疊、千奇百態(tài)的開片紋飾,不但開創(chuàng)了我國陶瓷史上審美的新情趣,而且確有“巧如范金,清比琢玉”之感,在宋代五大名窯中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