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釉成分的變化與釉面顯色
元代景德鎮(zhèn)青花瓷已經(jīng)走向成熟,制瓷原料已由傳統(tǒng)的瓷土“一元配方”改為采用瓷土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并在青花器燒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胎體上用鈷料描繪紋飾,然后施影青釉、白釉、卵白釉等釉料,在高溫1200℃左右一次燒成。元青花瓷以它獨特的制作工藝和精美的紋飾風(fēng)格,為收藏界所珍重。
近年來,筆者已鑒定過不少仿制的景德鎮(zhèn)元青花瓷器。據(jù)初步統(tǒng)計,仿制元青花的中、低檔水平瓷器占有97%左右,高仿、精仿的青花瓷占3%左右。我認為這類瓷器有一個共性特點,那就是器身的釉面顯色無法達到景德鎮(zhèn)元代真品的程度,F(xiàn)就元青花釉面的顯色的鑒定談一點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元朝是景德鎮(zhèn)陶瓷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特別是元代至正期燒制了各類精美的瓷器,大體上早期釉面瑩潤透亮,微帶淡青色。瓶、罐類釉面亞光居多。至正中期釉色白中泛青,光潔滋潤。晚期則較白,稱卵白釉。這是含鐵比例不同所致。元代早期因鐵含量較高,故釉色微閃青藍。中、晚期隨著陶瓷釉藥技術(shù)的進步,釉中鐵含量漸漸減少,器物釉面白度也相對提高。元代青花瓷早期釉料的結(jié)構(gòu)也由宋代的石灰釉變?yōu)殚L石釉,這種改變使胎和釉之間的成分差距縮小了,在同一高溫還原氣氛下,胎與釉能夠相互構(gòu)成良好的整體。同時由于窯火溫度的提高與還原氣氛的穩(wěn)定,釉層中的氣泡也增加了。
元青花瓷的釉色以白中閃青者居多,瑩潤透亮,有的釉層會出現(xiàn)厚薄不均的現(xiàn)象,厚的地方呈鴨蛋青色,有的釉色含青顯淡牙黃色。元代青白瓷的釉色溫潤中略帶淡淡的藍色,好像鴨卵一樣,故又稱卵白釉。
對景德鎮(zhèn)宋元湖田窯標(biāo)本測試發(fā)現(xiàn),元代釉中氧化鈣的含量從宋代的15%左右減少到8%~9%,而鉀、鈉等含量從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變化使釉的燒成溫度提高,也使釉的濃度增高。因燒制的溫度不同,釉面的顯色也相應(yīng)地改變了。
景德鎮(zhèn)瓷釉料宋代以前采用釉果摻入釉灰配制。釉果是一種風(fēng)化較淺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時增加了釉果,減少了釉灰的用量,這樣,釉層的三氧化二鋁增加而氧化鈣減少,改變了釉面狀態(tài),釉表光澤柔和。用高倍放大鏡觀察部分標(biāo)本的釉層,在密布的霧狀大小氣泡中無中等氣泡過渡,同期的早期青白釉也稱透明釉。元代樞府釉無這種情況,也可以說,早期元期青花瓷和樞府釉是沒有氣泡的。
元青花瓷的三種釉面
、偾喟子,又稱影青釉。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區(qū)別,釉面泛灰或泛黃,釉層光澤較強,或為亞光。元期青花瓷施青白釉,瑩潤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細密的皮殼層,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閃青藍,溫潤中略顯淡藍,除足圈顯水綠色外,器身胎釉往往顯出淡牙黃色,有時顯出乳濁白色,它的顯色會隨空氣中的濕度、溫度的變化而微顯不同。元期青花瓶、罐類,斜光透過胎釉會略顯出無規(guī)則的米白色絲線條紋,也稱釉紋飾。元期釉下青花上無氣泡,溫度偏高時胎釉顯干,但有時會出現(xiàn)微弱冒汗現(xiàn)象。元期釉面的顯色似有活性之感。
、诎子。從至正年間開始使用,釉面白中含青,釉色瑩潤透亮,光潔滋潤,積釉厚處顯鴨蛋青色,釉色亮度時常會有閃動感。足圈釉面顯出淡淡的水綠色。
、勐寻子。元末青花上開始使用,釉層乳濁,多用于小型器,以高足杯、碗、缽、小罐類居多,這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時手抓留下的指痕。高足杯的高足內(nèi)側(cè)近底處有一圈寬窄不等的釉痕,器蓋內(nèi)側(cè)素胎,呈淺土黃色,見細微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