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贏政13歲繼王位,后兼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始稱皇帝。將以往各藩王制度廢棄,分天下為郡縣,但至二世胡亥,各處大亂,劉邦起事,破秦滅楚,立國為漢。
秦始皇于即位之初便傾天下之力大興土木,建造大規(guī)模的阿旁宮和陵園。所以,磚、瓦等建材和宮殿內(nèi)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燒造。1974年在秦始皇陵東側出土的大量與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從已發(fā)掘的三個俑坑情況可以看出當時的燒陶水平,數(shù)量巨大,僅僅挖出一個角落,就有千萬之巨;制作精湛,神態(tài)各異,造型生動;工藝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幾乎沒有變形、開裂的問題,原材料使用當?shù)啬嗤,凝結性、可塑性強。這一時期的窯爐建設,為適應大量燒制建筑用陶和象兵馬俑那樣的大型物件,使窯室規(guī)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窯爐所設煙囪多已移到后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窯床前高后底(約為7o坡度)的特殊設計,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改革,使窯室內(nèi)溫度不均的問題得以改善。
漢代是中國陶瓷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廣泛施釉,有學者認為是受羅馬及歐洲人制造琉璃技術的影響,國為當時的人們與上述地區(qū)有著密切的貿(mào)易往來。
漢代人重視墓葬,成為習俗,殉葬品力求豐富而精細,被稱為“明器”,它與祭器之別在于它是專門供死者在陰間所用而非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質(zhì)品、金屬制品、木質(zhì)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為陶制品,因為這種材質(zhì)可歷千年而不腐敗。除飲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擬生活場景,加以縮微,如陶制的樓閣、倉房、灶臺、獸圈、車馬、井臺、奴仆等等,營造虛幻環(huán)境供死者享用。明器當中的壺、尊、盆、罐之類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設一層粉彩,并不與胎體相融,稍摩擦便脫落;小型生活場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綠色低溫鉛釉,這種鉛釉有毒性已被當時人們所知曉,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對陵墓的重視,使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一種特殊建材 “壙磚”。“壙”就是指墓穴,壙磚體積較大,內(nèi)部為空心,外表飾有圖案,可連續(xù)排列,也可獨立成為畫面。磚面圖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藝的雛形。此外,在漢代陶器當中,瓦當?shù)乃囆g成就也非常突出。
漢代的陶瓷器,造型渾厚而飽滿,許多器形模仿銅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燒成溫度約在950oC1000oC之間,為低溫釉,所以今天所見到的漢器表面出現(xiàn)有細微碎紋。到漢代為止,我國北方使用的饅頭窯已基本達到比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時已出現(xiàn)比較成熟的龍窯,增大窯室的同時也縮短了燒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