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十九世紀由于沒有排污系統(tǒng),大城市十個孩子中有八個夭折———
馬桶的名字數(shù)不勝數(shù):廁所、便桶、沖水馬桶、夜壺。盡管名稱不一,但它們的功能都是一樣的。事實上,對于這些白色馬桶的探索和研究直接關系著人類的命運。它幫助羅馬成就了帝國事業(yè),使得人類能夠組建起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不過,它也
曾引發(fā)了世界上最嚴重的傳染病。
處理和清除廢物方面的革新、對人類社會的構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人類無法拒絕自身的生理需求,一有便意,就需要上廁所。一個健康人每天會排泄大約225克糞便,這個數(shù)字乘以全球人口數(shù),就是150多萬噸,相當于16艘航空母艦的重量。
科普作家亞當·哈特·戴維斯說:“尿液是無菌的。如果真想喝的話,但喝無妨,它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傷害。但糞便不一樣,里面有很多細菌,所以非常危險。”
歷史上有兩種惡性疾病與人類的排泄物有關,首先是霍亂。另外一種是傷寒。
人類在了解細菌、甚至在相互了解之前,就知道細菌的危害了。即使是原始的穴居人,也不會在自己居住的洞穴里大小便,因為這樣會要了他們的命。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排泄物及其導致的疾病,我們所謂的“文明”就不可能繁榮發(fā)展。當人類開始大規(guī)模居住在一起時,馬桶就成了當務之急。
古代的城市興建者總是想方設法引水入城,然后再從馬桶里排出去
戴維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創(chuàng)建公共衛(wèi)生系統(tǒng)是建立大型城市和社區(qū)的基礎。”
從古希臘到古代巴基斯坦,城市興建者都會想方設法引水入城,然后再從馬桶里排出去。
不過,在古代衛(wèi)浴設施方面獨占鰲頭的還要數(shù)羅馬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因為它要涉及復雜的供水系統(tǒng),以及能夠保證不污染城市和下游居民的排污系統(tǒng)。
社會學家史蒂芬·索伊夫說:“羅馬人的廁所非常先進,簡直令人驚嘆。中產(chǎn)階級羅馬人可以借助公共下水道系統(tǒng)修建私人廁所,將廢棄物排放到主要污水處理廠。”
不過,大多數(shù)羅馬家庭都沒有沖水馬桶,他們需要去公共廁所解決問題。截至公元315年,羅馬共有144間公共廁所,水從坐式馬桶下面的溝槽里把排泄物沖走。
和公共澡堂一樣,公共廁所也是社交場所,人們相鄰而坐,一邊上廁所一邊聊天。在羅馬鼎盛時期,長達420公里的管道把大量的水輸送到帝國首都的各個角落,即使是勞動階級每天也要使用65升水。
伊麗莎白時代,人們又回到了過去,糞便成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伊麗莎白時代,人們會在樓梯間、房子的角落、煙囪,有時甚至會在掛毯后面方便,只要不必出門,任何地方都可以。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羅馬人卻擁有清潔的沖水式廁所。這中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答案是公元400年左右,羅馬帝國滅亡了。
當然,在伊麗莎白時代,有錢有勢的人會用石頭在城堡里蓋一間廁所,糞便會由此排進污水坑或護城河里。但是,直到十六世紀末伊麗莎白一世統(tǒng)治時期才有人開始著手做清理工作。伊麗莎白一世的教子約翰·哈林頓爵士發(fā)明了第一座新式廁所。
他的發(fā)明包括了便池,但在當時,虹吸管還沒有問世,所以沒辦法把水留在里面。虹吸管、水箱和舌形閥,這三樣也是現(xiàn)代馬桶的必要組成部分。后來又過了幾百年,人類才逐漸完善了各個細節(jié)。”
在隨后的200年里,歐洲的城市居民大多會在自家的后院里挖個坑,然后用石頭砌起來當廁所。到了晚上,倫敦人會在臥室里使用夜壺。天亮后,他們會從窗戶那里把尿直接倒在街上。
因為不想倒在別人頭上,他們會大喊“格拉得盧”,這句話出自法語的“格爾得盧”,意思是“注意,水來了。”
精巧的新型沖水馬桶卻讓西方文明城市淹沒在了自己的糞便當中
整個伊麗莎白時代,由于缺少完善的下水道,這些英國新式馬桶排出的污物只能堆積在四處橫溢的化糞池里,大量腐敗的糞便和尿液滲進了土壤。如果廁所離水泵不遠,問題就大了。
最初排水時,污水直接流到了街上。后來,街道上鋪設了排水溝,污水被排到了河里。水廠又將有毒的河水輸送到千家萬戶。
18世紀末、19世紀初,這種看似衛(wèi)生的做法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在倫敦、巴黎,甚至紐約的都市發(fā)展史上,十個孩子中有八個會夭折。這些孩子就是因為喝了受污染的水才死掉的。
當倫敦人口超過100萬時,整個市區(qū)污水橫流。但人們最擔心的并不是污穢和惡臭,而是霍亂。霍亂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它從亞洲開始,迅速向東蔓延到了歐洲。1832年,霍亂來到了巴黎和倫敦。
1831到1832年,5萬名英國人死于霍亂。在巴黎,僅一個夏天就有1.8萬人死去。美國也未能幸免。當時的人們根本不知道細菌是怎么傳播的,那個時代跟現(xiàn)在不一樣,人們以為疾病是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對此,政府的解決方法非常簡單———用水沖。1848年,英國頒布了公共衛(wèi)生法,明文規(guī)定每家每戶必須安裝馬桶。他們以為,不管馬桶是什么樣的,只要用水就能沖洗干凈。這項法案或許加速了歷史轉折點———1858年惡臭事件的到來。
1858年的臭味和病菌促使倫敦和其他大城市修建性能完善的下水道系統(tǒng)
1858年的夏天炎熱而漫長。污水糞便全都滯留在河里,兩側的河岸泥濘不堪,附著在上面的糞便逐漸腐爛,散發(fā)出令人難以忍受的惡臭。
臭味和病菌促使英國政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修建性能完善的下水道系統(tǒng)。倫敦、紐約和全球各大城市投資數(shù)百萬美元,修建了科學的公共排水系統(tǒng),讓污穢物和臭味遠離城市。這些下水道可以說是糞便的紀念性建筑。其實,許多修建于十九世紀的排水系統(tǒng)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不過,工程師的工作不僅僅是規(guī)劃下水道。隨著工業(yè)世界的發(fā)展,馬桶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十九世紀末,專利局里堆滿了各種馬桶的專利申請。二十世紀初,室內馬桶已被當成了生活必需品。 (供稿/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百科鏈接
糞便中細菌多達幾十億種
糞便中大約四分之三是水分,另外10%是未消化的食物,剩下的15%全部是細菌,數(shù)量多達幾十億。糞便的特殊氣味就是由這些細菌產(chǎn)生的。
糞便里有人體無法消化的纖維,它們來自早餐吃的谷類,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等,另外還有血細胞死后的棕色殘余物,因此會呈現(xiàn)棕色。這種殘余物叫膽紅素,由死亡血細胞分解而成,里面含有大量細菌。這些細菌多數(shù)對人體無害,它們一生都在人體的腸道里消化食物,但有些細菌卻足以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