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彩開光牡丹紋罐

“招財進寶”款松石綠地粉彩牡丹紋蓋碗

“同治九年”款青花鳳凰牡丹紋帶蓋銅提梁壺

青花開光團菊六棱軍持

青花幾何紋碗

賓乍隆神怪故事圖器蓋

廣彩開光徽章紋盤

青花錦地開光猴鹿圖盤

漳州窯紅綠彩魚藻羅經(jīng)紋大盤
靜中見動深意遠,淡雅光彩總映人
“趣從幽處有真情——故宮博物院藏韓槐準捐獻瓷器展”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開幕。故宮博物院策展團隊精選100件由愛國華僑、外銷瓷器專家韓槐準先生捐獻給故宮的外銷瓷器,攜其“歸鄉(xiāng)”,向人們展示這位海南華僑的傳奇一生與家國情懷。
韓槐準,1892年生于文昌市昌灑鎮(zhèn)鳳鳴村,1915年“下南洋”謀生。他自幼好學,興趣廣泛,畢生學術涉及考古、歷史、生物、礦物、民俗學以及華僑史等多個門類和領域,特別是在外銷瓷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被譽為“我國研究中國古代外銷瓷的第一人”。
1956年至1965年間,韓槐準將東南亞各國搜集到的中國陶瓷及其他文物、資料等分批捐贈給故宮博物院,受聘為中國文史研究館館員兼故宮博物院瓷器顧問。
為了緬懷和紀念韓槐準先生為故宮博物院發(fā)展所做的貢獻,故宮博物院聯(lián)合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舉辦此次展覽。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不僅是這些外銷瓷器首次“返鄉(xiāng)”,也是其首度與公眾見面。
置身展館之中,一件件精美的外銷瓷器幫助參觀者了解中國古代陶瓷銷往東南亞的基本情況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審美心理等。悉心觀賞,我們也能從中深刻體會到韓槐準收藏中國古代外銷瓷的良苦用心與他的拳拳愛國心。
特色訂制展示當?shù)仫L俗
為了讓大家對這100件瓷器有更為清晰的認識,此次展覽以時間劃分,將展品分為三大單元進行陳列展示:存留在東南亞的明代瓷器、清代早中期瓷器以及清代晚期瓷器。在每個單元中,展覽又借這些產(chǎn)自不同年代的瓷器向公眾介紹當時中國制瓷工藝的發(fā)展情況。
走進展廳,在場館中“故宮紅”的映襯之下,這些經(jīng)歷了世代風雨的瓷器依舊不失精美。
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個青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罐,它也被稱為“酒海”,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存酒的器具。東南亞人常在婚禮上用這樣的大瓷罐來盛酒。
尺寸頗大的瓷盤是展覽中出現(xiàn)較多的瓷器。仔細觀察,許多瓷盤上還寫著阿拉伯文。據(jù)介紹,東南亞一帶的聚會或宴會上,有一些以席鋪地,大盤置于席中,盤中盛滿米飯、魚肉并澆咖喱湯汁,大家圍坐一起,以手撮飯而食。通常情況下,宴會上四至八人共用一個大盤,可見大盤盛裝飯量之大。傳入東南亞的陶瓷飲食器具,多為宴會時使用的諸如“克拉克瓷”的大盤。
克拉克瓷是一種重要的外銷瓷品種,它最主要的特征體現(xiàn)在用開光的形式裝飾圖案。這些瓷盤從尺寸上就反映出了東南亞當?shù)厝嗣竦纳盍晳T,而展出的多款軍持就更能反映出當?shù)氐淖诮涛幕厣?/p>
幾件青花軍持——乳房狀注口瓷水壺花紋淡雅別致,線條圓潤。據(jù)介紹,軍持最初使用跟印度佛教密切相關。13世紀中后期伊斯蘭教傳入東南亞并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后,軍持繼續(xù)為當?shù)厝嗣袼谩?ldquo;軍持這種器型在當時的中國國內(nèi)是不多見的,一般都是為東南亞國家專門訂制。當時,東南亞人民對這一器物需求量大,所以,今天我們能夠在東南亞地區(qū)發(fā)現(xiàn)大量遺存。”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館員、該展策展人董健麗說。
展覽中展出的明代青花軍持與清代的粉彩、五彩軍持有著很大的不同,后者則具有更為濃郁的伊斯蘭風格,東南亞當?shù)厝私Y合本土特色,為軍持的壺口、壺嘴處加上了銀蓋、銀鏈,令其更具異域風情。
展品中還有一件漳州窯紅綠彩魚藻羅經(jīng)文大盤,將羅盤紋樣繪制在盤的內(nèi)底。據(jù)介紹,當時,羅盤上還應置有羅針,整件瓷盤類似針碗。這件實用瓷器也充分反映出依海而生的東南亞人民對指南針的崇敬之情,展示出源遠流長的航海文化。
互相借鑒盡顯文化交融
“從這些加置了精美的銀蓋、銀鏈的軍持中我們不難看到,瓷器、銀器這兩種備受珍視的工藝品種被集合在了同一件神圣的珍貴器皿之上,盡顯文化之交融。”董健麗說。
存留在東南亞的清代晚期瓷器廣彩、紋章瓷和“賓乍隆”瓷等,也是文化交融的產(chǎn)物。“賓乍隆”,所謂“賓乍”系指“五”,即是多的意思,“隆”是色彩的意思。泰國學者普遍認為,在中國清代泰國即從中國購進大量素白瓷,再由泰國藝術家、工藝師設計具有泰國風格的圖案紋飾,并進行彩繪,再運回中國,于景德鎮(zhèn)燒成,其紋飾一般突出佛教藝術色彩,是中、泰文化合璧的結晶。
展品中的一件明代萬歷年間的青花錦地開光猴鹿圖盤,這件大瓷盤的盤內(nèi)底繪著一只猴子,猴子的頭上飛舞著兩只蜜蜂,寓意“封侯”;而猴子下方的幾只鹿則象征著“俸祿”,表明中國文化傳播到了東南亞,人們用這樣的大盤做餐具使用。
在清代早中期瓷器中,一組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山水紋罐清新可人。東南亞人民使用這些罐子來存放藥材。中國山水的圖案顯示出中國文化也滲透到了東南亞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在展出的清代晚期瓷器中,以同治粉彩瓷數(shù)量最多,多為中小型的盤、碗、蓋碗、羹匙等。每種器物,同一花色分大、中、小不同型號,成套組合,做餐具、茶具使用;其裝飾多為牡丹、八吉祥、八卦、太極、喜相逢和福祿壽等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展柜里展出的茶具沒有底托,據(jù)董健麗介紹,這樣的設計正是適應了東南亞的氣候特點,在這些地區(qū),人們飲茶時往往愛加入冰塊,所以便無需瓷盤底托來防止茶杯燙手。這些瓷器胎質細膩白凈、釉質瑩潤優(yōu)美、繪畫筆觸細致,屬于景德鎮(zhèn)窯燒造的精細瓷,體現(xiàn)了19世紀東南亞華僑富商精致典雅的生活,表明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飲茶風尚傳播到了東南亞。
“從韓先生捐贈的這批外銷瓷中,不難看到中國明清時期銷往東南亞的瓷器表現(xiàn)出對當?shù)匚幕募嫒莶⑿�,中國瓷器因對外交流而閃耀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董健麗說。
“家寶”變“國寶” 拳拳愛國心
南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特意從故宮博物院影印了當年韓槐準的捐贈清單并在展覽中呈現(xiàn)。上世紀60、70年代的記錄字跡工整,每件捐贈文物都被清楚地記錄下來。與清單文件并排展示的,是當時的華僑事務委員會對韓槐準予以表揚的文件,以及發(fā)給廣州市、海南僑務局,廣州、海口海關的《請協(xié)助免稅贈送博物院瓷器進口》文件,顯示出當時中央政府為了肯定這位愛國華僑的無私之舉而給予的大力支持。
出于對祖國的熱愛,從1956年至1965年,韓槐準先生將數(shù)十年歷盡艱辛、奔波于東南亞各國所搜集的中國漢、唐、宋、元、明、清陶瓷及其他文物和資料等裝箱運至北京,分批捐贈給故宮博物院,包括300余件陶瓷器,特別是其中百余件外銷瓷,填補了國內(nèi)收藏的空白。“韓老先生變家傳之寶為國傳之寶、化私為公的愛國情懷值得我們銘記和敬仰,他是海南兒女的驕傲!”董健麗說。
這100件外銷瓷器首次來到捐獻者的故鄉(xiāng),它們不僅向人們生動講述了一位海南華僑的跌宕人生,也道出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興盛。
美好的器物打破了時光的壁壘,將昔時今日串聯(lián)起來,歷史的畫卷由此連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