鋦瓷是一種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相傳始于宋代,《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鋦瓷藝人鋦瓷的情景。古代,人們以節(jié)儉為美德,當瓷質(zhì)器皿出現(xiàn)裂痕或不慎打破有紀念意義的陶瓷不忍丟棄,便請鋦瓷匠補瓷,經(jīng)鋦瓷修補后的瓷器,仍然滴水不漏。鋦瓷時,用金剛鉆鉆孔再用鋦釘嵌住瓷器殘片,把破碎的瓷器修補起來。焗瓷工藝精湛,會給瓷器帶來另一種觀賞價值。明清時期,就有人故意將品相完好的紫砂壺裝上豆子,再倒入水撐裂,然后鋦出特定的圖案來,以供把玩。
掌握鋦瓷這門手藝的人被稱為鋦瓷匠,他們常年穿行街頭巷尾,服務(wù)百姓人家。上世紀60年代,上海的弄堂里常能看到鋦瓷匠的身影,他們中很多是江西人,一根扁擔,一頭挑著工具箱,另一頭裝著用來軟化鋦釘?shù)目緺t,扁擔頭上斜掛著類似胡琴弓弦的鉆桿。工具箱打開,鋦瓷的家什一件件擺出,最惹眼的是一盒亮晶晶的鋦釘。鋦釘呈菱形,兩頭有尖尖的小鉤,金色的是銅制的,銀色的是鐵制的。鋦瓷匠先用毛刷清理碴口,對攏破瓷;再用一根帶鉤繩線,把鉤掛在瓷沿上,繩線從瓷器底部繞幾圈把破碴加固。接著,鋦瓷匠一手拉弓,一手緊握金剛鉆,雙手如拉二胡般有節(jié)奏地轉(zhuǎn)動,鉆桿發(fā)出嗡嗡的響聲,低沉嗚咽。鉆孔的深淺需要恰到好處——鉆孔淺了,鋦釘扒不住瓷片,裂縫依舊;鉆孔深了,洞穿瓷片,瓷器就會報廢。通常,在薄薄的瓷片上鉆到三分之二處,是最合適的。練就這手絕活,需要多年的歷練?锥淬@好后,刷去瓷屑,安裝鋦釘,小銅槌輕輕敲擊,一只只鋦釘就牢牢地嵌在了瓷器上。鋦釘鑲好后,再把油灰填入縫隙,抽出一方揩布,將瓷器揩干凈。修好的瓷器,嚴絲合縫,完好如初,金色的鋦釘就像撒在瓷器上的花瓣,為舊瓷添彩。
東京博物館藏有一只南宋龍泉碗,上有六枚形如螞蝗的鋦釘,為明代工匠的手藝,日本人稱之為螞蝗伴碗。大約在清代,鋦過的瓷器逐漸成為別具一格的藝術(shù)門類。時下,一些鋦釘?shù)墓糯善黝l頻亮相古玩市場。筆者先后買過多件鋦瓷器,其中一件鋦瓷的粉彩水仙花六方形瓷盒是我的心愛之物。但如今,城市的街巷中很難再見到鋦瓷匠的身影了,只有那些帶著鋦釘?shù)拇善,無聲地訴說著鋦瓷這種古老技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