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扭轉的藍色(陶瓷)
錢伯斯·馬修·約翰(英國)

靜態(tài)舞臺造型(陶瓷)
梅森·加里斯·伊恩(英國)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近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泥土之相——2018杭州國際當代陶藝雙年展暨第十一屆中國當代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以及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髹漆之意——2018杭州國際當代漆木藝術展”在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聯合開幕。此外, “2018杭州國際當代手工藝術論壇”也同期舉行。三場展覽,一場論壇,也為杭州市民、游客和廣大藝術愛好者奉上了一道藝術盛宴。
“這個國慶長假是我們全家最開心的一個假期。”杭州市民阮女士告訴記者,她一家人特別喜歡手工藝術作品,傳統手工藝術博大精深,韻味無窮。據工作人員介紹,開展以來,每天到美術館參觀展覽的觀眾絡繹不絕。
與材料對話
有學者認為,工藝之美并不僅在于工藝本身,還在于工藝所呈現的料質之美。這種天然之美又引領著工藝在一個地域的環(huán)境、社會、生活的本來世界中存活。在展覽現場,藝術家的作品給觀眾帶來了很多啟發(fā)和震撼。記者看到,在《大地的呼吸》作品前,許多市民和游客都贊嘆于作品的原始張力。只見作品以紫金土原礦、稻谷殼為材料,呈現一個原始、素雅的藝術本源,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之感。
這次雙年展無論是陶藝展還是漆木展,都圍繞各自的“材料”設定。三場展覽邀請了來自中國、英國、瑞士、法國、丹麥、西班牙、韓國、日本等國的38位陶瓷藝術家和31位漆木藝術家,共展出陶藝作品400件、漆木藝術作品60余件。三場展覽,讓觀眾得以在一個空間同時欣賞到來自國內外藝術家不同類型的手工藝術作品。
“泥土、漆液、樹木……這些原本的自然萬物,在工匠和藝術家手中,成為或具實用價值,或具觀念色彩的造物。那泥土在呼喚著它的本相,那鐻木要求藝者齊以靜心,真正的工藝之美恰是自然的恩賜與饋贈。”在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看來,純正的手工藝術是以天然為上,通過樸素的材料,又將人的精神灌注其中,從而展現出更為持久、奪目的生命力。
展手工意趣
“中國當代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是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最早的手工藝術類大型展覽,從1998年舉辦第一屆至今已有20年歷史,目前已成為國內陶藝領域最具先鋒性和實驗性色彩的陶藝展。如今,展覽的影響力也擴展到了全世界。
本次漆木藝術展是該校手工藝術學院首次舉辦的國際性漆木藝術展,展覽以“髹漆之意”為主題。“髹漆與其他工藝相比較,主要的區(qū)別在于材料、技藝、髹飾等制作方式的差異,這是一種使用手研磨漆面而推出光澤的勞作,通過上手涂刷與打磨的不斷重復,捕捉視覺與觸覺的鮮活感知,從一層又一層的遮蔽里找尋生命的意義,在折疊時間的打磨間重生,于抹去重來的過程中修正思想。” 中國美術學院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負責人、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周武說,除此之外,髹漆不止于手工技藝體驗的認知,它還承載著中華民族文明的記憶,凝結著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
“展覽作品對應新時代陶瓷手工藝術的創(chuàng)作與教學研究,陶塑、器皿、實驗、影像等參展作品,構成了杭州湖山人文手藝的劇場式和節(jié)日式的展演,從深層學術問題的探索到日常器皿的革新換代等多個方面,展示出手工藝人所作的努力,同時也給社會提供一次與手工藝術全面交流的機會。”周武表示,展覽讓觀眾欣賞了作品的材質之美,又感悟了手工藝術的意趣所在。
明學術思辨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領航人才計劃”系列活動之一,“2018杭州國際當代手工藝術論壇”則從陶瓷、漆器的基本材料切入,追溯手工藝術本源的核心命題,引發(fā)了與會專家的共鳴。
華南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皮道堅認為,手工藝術可以是當代藝術,當代藝術也可以是手工藝術。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院長張清淵提出了科技時代如何引導學生回歸手工勞作、學生面對就業(yè)時的價值觀與心態(tài),以及如何引導更多的評論人聚焦手工藝術等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主席雅克·考夫曼則希望藝術家與教育家結合自身實際的經歷,探討“當代”意味著什么、拋棄本體材料之后探討工藝本身是否還具有意義,以及手工藝術如何才能在今天的語境下找到它的本體語言等問題。
在陶藝展館,5個板塊都從不同維度指向“泥土之相”這一哲學命題。“東西的對話”以國內外資深陶藝術家的作品,引出一場關于當代中外陶瓷藝術的對話,體現文化的碰撞與思想的火花;“新銳的匠作”以我國青年陶藝家中堅力量的作品為對象,展現他們在學術思考和創(chuàng)作探索方面的前沿動向;“學子的實驗”以學院陶藝專業(yè)研究生的作品展示為中心,反映高校陶瓷藝術教學創(chuàng)作和育人的成就;“新星的工坊”以杭州市周邊區(qū)域獨立陶藝工作室為主體,呈現當下陶瓷手工藝人鮮活的生活方式;“個案的研究”以學院手工藝領域碩博研究生實驗研究的系統陳列為內容,展示高校手工藝學科個案研究的方法與路徑。
據悉,針對國內一些地區(qū)手工藝人有生產、制作經驗,技藝成熟,但缺少學院教育的實際情況,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推出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從2015年開始至今,中國美術學院已承擔培訓9期,研培學員180余人,涉及紡染織繡、陶瓷燒造、雕刻塑作、漆藝等傳統工藝項目。此次展覽不乏參加過培訓的優(yōu)秀學員。周武介紹,作為參與實施國家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第一批高校,中國美術學院許多學員成為當地與學院之間交流的橋梁,促進了高校與地方間的相互了解與合作。“當下我國陶藝、漆藝手工藝術群體兼容并蓄,此次展覽以‘泥土之相’‘髹漆之意’為主題,主要基于對東方手工藝本體內核問題的深度審視,更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手工藝術的弘揚和傳承。”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