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拍已接近尾聲,今年藝術(shù)品的買氣就像股市一樣明顯低迷。如素有風(fēng)向標(biāo)之稱的中國嘉德總成交額20.34億元,同比下降30%,環(huán)比下跌33%。不過,弱市之中也有亮點,如“味余——牧心齋古代文房”專場成交率達(dá)100%,其中有一方“清乾隆雕瓷仿英石研山(原配硬木座)”以46萬元成交。這方瓷作賞石曾經(jīng)在滬參加過預(yù)展會,尺寸還不到10公分,造型呈橫峰狀,施仿石釉,通體溝壑嶙峋,孔穴遍布,褶皺細(xì)密,包漿沉厚,古意盎然,完全可“以假(瓷)亂真(石)”,巧奪天工。原配木座平沿束腰,隨形宛轉(zhuǎn)。此類瓷仿賞石在乾隆時期為多見,故宮博物院就藏有多方瓷作賞石,不過像這樣的小尺寸還未見有著錄。
乾隆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在督陶官唐英的引領(lǐng)下,極良工巧匠之能事,以瓷為胎,敷設(shè)彩釉,仿制諸式材質(zhì)的工藝品,所謂“戧金、鏤銀、琢石、髹漆、螺鈿、竹木、匏蠡諸作,無不以陶為之,仿效而肖。”(朱琰《陶說》),包括仿石造型山子、仿石紋理圖案(如仿云石紋),可謂質(zhì)感逼真,惟妙惟肖,讓人瓷石莫辨。此次在北京保利春拍會“微有蘭若——袖里乾坤掌上珍玩”專場上,有一方“清乾隆仿抱子石紋釉小印盒”(“大清乾隆年制”款),直徑僅6.8公分,內(nèi)壁通體施松石綠釉,蓋上及盒外壁皆繪各色仿石釉地,勾繪石質(zhì)紋理,呈色、質(zhì)感都與石頭酷似,頗為罕見,落槌價達(dá)100萬元。
乾隆時期,瓷器出現(xiàn)大量仿石釉制作工藝,一方面表明這是瓷器制作工藝達(dá)到頂峰的標(biāo)志,另一方面反映了清高宗的特殊愛好趣味,同時也是當(dāng)時賞石活動出現(xiàn)鼎盛的表征。其實陶土的可塑性極強,可以隨心所欲捏制各類器玩,但是最終燒制的成品率因物而異,尤其是類似賞石造型的瓷作玩賞品,其成品率很低,如上述那方“清乾隆雕瓷仿英石研山”,如此小巧玲瓏的瓷器,燒制難度極大,極容易變形,傳世不為多見。
瓷作賞石以模仿靈璧石、英石最為多見。古代“四大名石”之中,唯有靈璧與英石經(jīng)常相提并論,堪稱“雙子星”。例如,明代著名鑒賞家文震亨在《長物志》“品石”篇中,首次明確指出“石以靈璧為上,英石次之。”在傳世的古代供石中,以靈璧石與英石居多,數(shù)量不相上下。其中,英石是最符合瘦、皺特點的賞石,清代詩人陳洪范曾經(jīng)對英石的造型結(jié)構(gòu)有一個擬人化的概括:“問君何事眉頭皺,獨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韻清,不雕不刻胸懷透。”所以,瓷作賞石更多是模仿英石肌理特點。在故宮陶瓷館中陳列了一方“清乾隆瓷仿英石筆山”,其釉色、造型、肌理、皺襞酷似英石,底部有陰刻楷書“蝸寄居士清玩”六字橫排款(“蝸寄居士”即唐英別號)。
中國嘉德2012春季拍賣會“翦淞閣文房寶玩”專場曾推出一方“清黃靈岫雕瓷硯山”(連座高46.5公分,重4450克),系仿靈璧石所制,施鐵褐色釉,兀立崢嶸,石勢縱恣,石表嶙峋,滿布皴褶、紋路與凹坑,又有險峻幽壑、貫通透洞穿鑿于其中,十分少見,應(yīng)該是清中期的制品,系從日本回流,有舊配桐木盒和檜木盒(外)包裝,最終成交價達(dá)101.2萬元。
瓷器仿制奇石造型,其實在明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記得20年前,筆者在故宮博物院陶瓷館見到一方明嘉靖“紅釉鵝形筆山”(如今在陶瓷館中不見蹤影),館方描述“器型如一只臥鵝,通體施以紅釉,棱角轉(zhuǎn)折處露出白色胎骨”。其實,這方筆山似像非像,應(yīng)該是模仿自然山石造型的筆架實例,可稱作“紅釉山石形筆山”。這也是傳世較早的仿制奇石的瓷作之一。無獨有偶,不久前,筆者在廣東省博物館見到一方明嘉靖“青白釉瓷太湖石”(高25.3公分),作豎立狀山子造型,漏透有孔,肌理皺襞。瓷筆山與瓷山子是同時代的制品,這也多少反映出當(dāng)時賞石之風(fēng)的流行。
時至今日,古玩市場也會偶見類似的瓷作賞石,但大多為近年仿制,其包漿也是做舊的,有的還有舊座,但往往是量身定制,即老座新作,類似書畫作假的“裝棺材”,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