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刀具的改進和創(chuàng)造性利用讓鐘立維走出了一條新路。
刻瓷作品《富春山居圖》凝聚了鐘立維的大量心血,也成為他創(chuàng)作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許多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大學生來到鐘立維工作室,從刻瓷的學習中尋找靈感。
在創(chuàng)作之余,鐘立維深入小學、中學甚至大學,傳授刻瓷技藝。
借助放大鏡和臺燈,鐘立維可以更好地控制細節(jié)的精準。
鐘立維強調,他的刻瓷畫著色后是可以觸摸的。
廣袤的遼寧大地,歷史悠久、物產豐富,尤其寶貴的是留存了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活躍其間的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薪火相傳,令其生生不息。從今天起,遼沈晚報推出系列圖片專題,用鏡頭的視角帶你去看非遺,感受文化的魅力。
瓷是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圍繞著瓷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藝術形式,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就別攬瓷器活兒”,可偏偏就有人迷上了刻瓷。“觸有手感,觀有水墨。”刻瓷技藝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民間絕技,是以瓷為紙,以刀代筆,在素面瓷器上鏤、鑿、劃出各種圖形、圖案的一種純手工技藝。“刻瓷技藝”2015年入選遼寧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鐘立維是代表性傳承人。
鐘立維出生于刻瓷世家,外祖父宋占祥13歲時,在北京琉璃廠當學徒,得到刻瓷大師朱友麟的真?zhèn)。后來,舉家遷到沈陽,這門技藝得以在沈陽落地生根。每當外祖父和母親刻瓷,他都會圍著看,家長發(fā)現(xiàn)他有興趣,也就有意識地教他刻瓷,那時,他12歲。當時不經意埋下的種子,成為他后來的人生拐點。下崗再就業(yè)的契機讓鐘立維重新?lián)炱鹂檀傻氖炙,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十多平米的工作室里,墻上掛著的盡是鐘立維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圖》、《韓熙載夜宴圖》、《蘭亭集序》、《虢國夫人游春圖》……每件作品都經過數(shù)以萬計,甚至更多次地敲打鑿刻脫胎而出。刻瓷不比在紙上作畫,沒有更改的余地。雕刻主要有鉆刀法、雙勾法和刮刀法。鉆刀法是指用小錘均勻地敲打刻刀,使之在瓷器表面形成大小、疏密、深淺不同的點,構成畫面或字體;雙勾法是用銳利的刻刀沿字體或畫面的外輪廓刻畫;刮刀法則是先用雙勾法刻出字畫輪廓,然后再將雙線間的瓷釉刮去,以便填色。
作為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鐘立維這些年還在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等學校傳授、推廣刻瓷技藝。在教學的過程中,他也從學生的作品和思路中尋找靈感,融匯到創(chuàng)作中來,實現(xiàn)了互補。從事醫(yī)務工作的女兒也加入到刻瓷的行列中來,協(xié)助他創(chuàng)作和推廣刻瓷。傳承,讓鐘立維看到了刻瓷技藝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