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偉(中)與科研團隊研究交流(9月28日攝)。
在一次一次失敗中,讓鋁里“長”陶瓷 記陶鋁新材料領軍人王浩偉:“他是永不服輸?shù)钠疵?/p>
他懷揣赤誠報國之心,勇于攀登材料制備的高峰,耿心不寐30年,帶領上海交通大學特種材料研究團隊,研制出擁有完全自主產(chǎn)權(quán)的納米陶瓷鋁合金新材料。
他秉持強國富民之夢,使這一戰(zhàn)略性材料應用于航空航天、電子汽車等領域。在上海交通大學與安徽淮北共同打造的產(chǎn)學研基地,助推“材料輕量化革命”,陶鋁新材料將可能帶來我國航空材料的革命性進步。
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長江學者王浩偉。
買不起爐子,借;試驗沒經(jīng)費,借!
中秋時節(jié),夜幕籠罩下的淮北經(jīng)開區(qū)靜謐祥和,坐落在這里的上海交通大學安徽陶鋁新材料研究院燈火通明。中試車間里,王浩偉帶著十幾個工作人員在熔煉爐旁忙碌著。他一米六幾的個頭,皮膚黝黑,腳下一雙布鞋已經(jīng)磨出了細碎的毛邊。
51歲的王浩偉出生在安徽蕭縣農(nóng)村,16歲考上西北工業(yè)大學。“上了大學才知道,我國的大部分先進材料都靠進口,高端材料國外封鎖,只能靠自己研制。”王浩偉說。從1986年攻讀碩士開始,他一頭扎進材料研究中,主攻金屬基復合材料研究,在周堯和院士的長期指導和嚴格培養(yǎng)下,30年來鍥而不舍。
“鋁很輕軟,而陶瓷剛度和強度高,二者能否結(jié)合生成既強又輕的新材料?”這是個世界性難題,王浩偉開始用物理方法在鋁中“摻”陶瓷,多年研究下來都不理想;1992年在上海交大從事博士后研究,在導師吳人潔教授“原位自生”的思想指導下,他嘗試通過化學方法讓鋁里“長”陶瓷。
1996年春,上海交大送他去德國斯圖加特大學訪問研究,很快就取得了不錯的結(jié)果。德國的指導教授很欣賞他,為他申請了馬普學者獎,可以連續(xù)資助三到五年。“國家培養(yǎng)我那么多年,我得回國啊!”1997年的冬天,他舍棄了德國的高端實驗室毅然回國。
當時國內(nèi)科研條件十分艱苦,科研團隊只有3人,馬乃恒教授是其中之一。他說:“買不起實驗的爐子和模具就跟別人借,別人白天做完我們晚上做;沒有實驗室,就在公共實驗室的角落里鋪開場地……”
陳東2003年考取王浩偉的博士研究生,他至今記得初見導師時的場景。連續(xù)十幾天的上海高溫天氣里,王教授帶領團隊成員,光著膀子在上千攝氏度的化鋁爐旁翻砂,因沒有起重設備,小個子的王浩偉踩著幾塊磚頭,抬起了高達一米、重一兩百斤的砂箱。“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教授,像工人一樣干活,身上有大大小小的燙傷,衣服上全是窟窿。”
這一幕發(fā)生在王浩偉的“實驗室”里:在學校幫助下,租借的100多平方米的廢舊廠房,窗戶玻璃碎了,四面漏風。“我們就是一群穿著破破爛爛的‘叫花子’。”他自嘲道。在材料放大試驗初期,沒有經(jīng)費,甚至是學校破例借錢給他才渡過難關。
“他是永不服輸?shù)钠疵?rdquo;
對于王浩偉團隊來說,失敗是“家常便飯”了。“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重新開始。”一位團隊成員回憶說,“每個科研活動都是一個問題套著一個問題,系統(tǒng)而復雜,我們一個接著一個難題去研究,如此反復做了上千次試驗。”
到了本世紀,曾被國際上廣泛關注和研究的陶鋁復合材料,因長期研究沒有重大突破,絕大多數(shù)團隊都轉(zhuǎn)換了方向,可王浩偉并不放棄。“他這個人很執(zhí)著,做什么事情都認真、較真,不受外界干擾,從讀書起到現(xiàn)在都專注搞這個研究,很多人放棄、半途而廢,然而他卻堅持了下來。”上海交大先進產(chǎn)業(yè)技術研究院院長劉燕剛說。
30年來,王浩偉像機器一樣高速運轉(zhuǎn),多次歷經(jīng)危險。
一次在處理材料表面時,王浩偉的雙手被嚴重腐蝕。當天他連續(xù)做了6個小時實驗,拿下手套時,手掌已全變黑了,伴隨著被氫氟酸腐蝕的劇烈灼痛,他的雙手開始起泡,表皮潰爛,露出紅色的鮮肉,指甲變黑壞死,當天被緊急送往醫(yī)院,醫(yī)生說:“這個化學燒傷如果再晚點來,會危及生命!”手纏繃帶一個多月,吃飯都困難,可他并沒有“休息”,依舊泡在實驗室里,指導團隊實驗。他被團隊成員稱為“永不服輸?shù)钠疵?rdquo;。
2005年,王浩偉團隊終于研發(fā)出陶鋁新材料,但隨后材料工業(yè)化應用的幾年,是他人生最苦的一段時光。他有一年多沒出過校門,幾乎都待在實驗室里。做實驗從白天做到晚上,夜里睡覺床頭還放著筆記本,一旦有靈感了馬上記下來。“他敢想敢做,雷厲風行,科研火花迸發(fā)、事不過夜,攻關期間常常深夜接到他的電話溝通討論。”馬乃恒說。
材料攻關完成后,采用陶鋁制備的裝備首次通過試驗考核時,現(xiàn)場所有人都在歡呼慶賀,此時,王浩偉卻因心臟承受不了而躺下了。所幸及時救治,他被搶救過來。
他的課從來不考勤,但事實上每次上課都是滿座
在科研上,王教授像一顆釘子鍥而不舍;在教學上,他同樣是顆釘子,十分認真。
“王浩偉深入淺出講復雜原理,講材料的性能可能從燒一壺開水的氣泡入手。”上海交大教授樓松年告訴記者,他的課從來不考勤,但事實上每次上課都是滿座。
在王浩偉的學生看來:他“大咖”但不“大牌”,講課特別生動。“無論再忙,他從不缺課,上課總是充滿激情。一次上課,他突然停下了,很抱歉地對我們說,‘我堅持不住了,先吃兩粒速效救心丸,再給大家繼續(xù)上課。’我們都很感動!”一位學生回憶說。
他把教書育人當做一門藝術和學問,以自己的行動感染和教育著學生。在王浩偉團隊10名核心成員中,一半以上是他的學生,其中4人學成歸國,3人因持續(xù)攻關放棄出國。學生陳哲,獲法國博士學位后,放棄國外大學的邀請,回國跟著他做科研。夏存娟博士被老師的愛國情懷感染,畢業(yè)后隨即加入團隊。她說:“王教授把家國使命當作自己使命,我們愿意跟他一起拼!”
正是這種執(zhí)著堅守,這一戰(zhàn)略新材料已用于天宮一號、天宮二號、量子衛(wèi)星等,同時正在汽車活塞、轉(zhuǎn)向節(jié)等領域推廣應用。目前,王浩偉團隊已在商飛、商發(fā)開展多種部件試驗,與中國商飛實現(xiàn)深度合作,劍指“新一代航空材料”。
“昨日入海戲蛟龍,今夜巡天探月宮。微納精化陶瓷鋁,明朝凌空縛鯤鵬。”王浩偉教授寫下這樣一首勵志小詩。
“我的夢想是在人類航空史上留下新一代中國人的材料,不管要多長時間,都會盯著不放!”王浩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