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頭刻字
□本報記者 王帥 通訊員 連江水 許華森 文/圖
在德化縣三班鎮(zhèn)龍闕村,1989年出生的小伙子賴緯祺,在外地打拼十多年后,為了照顧年老的母親,4年前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打起溪里石頭的主意。幾經波折,賴緯祺點石成金,現在已是雕刻和買賣石頭的好手。
心念母親回鄉(xiāng)“碰石觸電”
從20歲開始,賴緯祺就外出打工,從事雕塑設計類的工作。湖北、山西、廈門、福州都有他的足跡。“父親過世早,再過幾年母親也老了,需要人照顧。”2013年,他回到老家龍闕村。
“最初是想做根雕,可跟著別人的腳步,走不遠。想到溪里面的石頭也是不錯的雕刻題材,就干上了。”賴緯祺說,創(chuàng)業(yè)伊始,他并不順利,做了半年,積蓄只剩下300多元。“母親本來就不想我回來,見到我生活拮據的樣子,氣哭了好幾回。”
賴緯祺清楚地記得,他接的第一個單子是一個大連的顧客。當那位顧客來到龍闕村,當場付給他7000元現金的時候,賴緯祺的母親才相信石頭也是有人要的。
后來,賴緯祺開始通過電商平臺發(fā)布石頭雕刻產品,生意漸漸有了起色。2015年,他家成了“農村淘寶龍闕村服務站”。如今,靠著雕刻石頭,賴緯祺每年能有20多萬元的收入。
苦盡甘來 開心收石刻石
近日,記者來到賴緯祺的工作室,看到地上鋪滿了形狀各異的鵝卵石。“都是村頭溪里撿來的。我會根據它們原有的形狀打磨切割,做成不同的器具或者擺件,然后在上面雕刻字句。”賴緯祺說,“我的石頭有自己的東西在里面,它是實用與藝術的結合體。”以爐臺為例,賴緯祺的石頭一個可以賣上幾百元。
負責石頭切割和打磨的叫蔣升及,今年50歲,原先長期在南安做石材。選擇在龍闕村工作,蔣升及說:“錢沒少賺,離家也近了。”鄭景思是隔壁村的,今年5月開始跟著賴緯祺一起刻字,他的月工資有6000多元,這讓很多人羨慕不已。
賴緯祺石頭作坊的石頭大部分是村民從溪里撿來的。“大的每個10元,小的1元,他們一天一人可以撿70多個。”賴緯祺說,撿石頭讓村民在農閑時可以有一筆不小的收入。
滿意眼下 希望更多青年返鄉(xiāng)
采訪中,賴緯祺談得最多的是對以前生活的感想。他說:“在家千日好,出門朝朝難。在外面,走路慢點都會被人擠掉。”他仍記得2014年在廈門工作時,第一天還在陪伴妻子生孩子,第二天他就因工作需要離開了他們,他感到內心很愧疚。
對眼前的生活,賴緯祺是滿意的。“現在可以和家人們在一起,這比什么都好。”賴緯祺說,妻子除了帶小孩外,也做點“村淘”,母親幫著煮飯,一家人住在一起。閑暇時,賴緯祺也會在自己做的石頭盆上種種花草。
賴緯祺眼前的難題是,女兒已經4周歲,馬上就要考慮上幼兒園的事了。然而,村里在幾年前就已經沒有小學了,上學需要去鎮(zhèn)里或縣里。他說,挺渴望當年一起離開村里的朋友能多回來幾位,大家一起來創(chuàng)業(yè)。“回來的人多了,學校也就有了。”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