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永華進行刻瓷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很簡單,只需桌椅、一盞燈以及一杯茶即可。

關永華一家人都和工藝美術有關,在關永華創(chuàng)作時他們也都會聚到一起。

刻瓷是“以刀代筆”在瓷盤上進行創(chuàng)作。

關永華定期會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整理清潔。

刻瓷對于“刀工”很講究,要求穩(wěn)準狠。所以每次刻瓷時關永華都會很認真仔細。

關永華刻瓷使用的工具是高碳鋼和金剛鉆。
當脆弱的陶瓷遇上剛硬的刻刀,會是怎樣的結果?答案竟然是一幅幅精美絕倫的藝術畫作。
以瓷為紙,以刀代筆,工藝美術大師關永華,憑借對刻瓷藝術的熱愛,潛心鉆研刻瓷技藝近30年,創(chuàng)作出大量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其中一幅作品還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刻瓷,顧名思義,就是用陶瓷作為載體,以刀代筆,在陶瓷上進行雕刻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式。刻瓷藝術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硬碰硬,一刀下去便不能更改。操作時用力重則易刻偏,用力輕則不成像。所以,刻瓷不但要有深厚的美工基礎,還要有穩(wěn)準狠的刀工技藝。
學習木雕專業(yè)的關永華恰好是一個擅長刀工的人。1988年,關永華來到桂林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來自山東淄博的刻瓷作品,本身就喜歡雕刻的關永華第一眼就被這作品所吸引,并走上了研習刻瓷的道路。
在白色盤子上進行刻瓷創(chuàng)作,刻掉的是盤子的紋樣,留下來的是背景,稱之為陰刻;在深色盤子上進行刻瓷創(chuàng)作,刻掉的則是背景,留下來的是紋樣,稱之為陽刻。陽刻出來的作品,因是深色背景,所以刻完后黑白灰可以表現得很明顯,作品可以很直觀地看出來。而陰刻則是在白色盤子上進行,刻出來的作品需要上色后才能算成品,很難用肉眼看出效果,對于刀工和技藝要求更高。
“雕刻手藝和刻瓷手藝是相同的,我從我的老師彭景順那里把這門手藝傳承了下來,所以希望自己的后人也能喜歡刻瓷這門技藝,并且把它傳承下去。”關永華的外孫從3歲起便開始接觸刻瓷。“每次我在進行刻瓷創(chuàng)作的時候,我那小外孫都會在一旁認真地觀看。”關永華說道。因為從小就給他接觸刻瓷,目前11歲的外孫對刻瓷有著很濃的興趣,課余時間都會來到關永華的工作室里看他刻瓷。為了能夠讓外孫更深入地了解刻瓷,關永華決定在今年的暑假,指導外孫獨立制作一個小型的刻瓷作品,通過實踐來讓他更加深刻地了解這門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