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藝美術館里展出的“陶瓷本子”
正在南藝美術館舉行的美術設計傳媒畢業(yè)作品聯(lián)展上,有一件作品不斷引起參觀者的驚嘆,學霸裘娜娜把一組留守孩子寫給爸爸媽媽的信“凝固”成了陶瓷《童志浮生》,翻開的作業(yè)本帶著卷邊,字里行間讀來令人沉思。假如不是展品旁一行小字“陶瓷本子,請勿翻頁”的提醒,許多人忍不住要伸手了。
揚子晚報記者 張楠
留守孩子給父母的信里說,“如果愛,請深愛”
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面對面的關愛,再加上生活條件的貧困,在心理發(fā)展上存在一系列的消極問題。研究表明,這些“人造孤兒”缺少情感溝通,出現(xiàn)了自卑、被同學欺負、學習壓力大等問題,更有甚者輟學打工、沉迷網(wǎng)絡或是受到了性侵犯。
孩子的書信語言雖稚嫩卻真摯,期望和父母在一起逛逛街,哪怕就是手牽手,“我想要的幸福就是這么簡單”。家庭條件的艱辛隨處可見,也暴露了留守兒童遭遇到的教育問題,“我是被你們打大的,被迫承擔你們的暴力。理由是因為我不乖……”
孩子們在信中也坦承了自己的心理困境,讀來令人唏噓落淚。“親愛的爸爸媽媽弟弟,我愛你們。你們呢?為何遲遲不表白,讓各自誤會甚深呢?如果愛,請深愛”、“如果你們在家的話,爺爺奶奶就不會那么苦了,只有你們才能幫到他們,多么希望自己變成奧特曼。”
作者自己就曾是留守兒童,感同身受
大概你不會想到,作者選擇這個主題,是因為她自己就曾是一名留守兒童。娜娜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曾經(jīng)自己總是很敏感,害怕對視周圍異樣的眼光。
2015年,裘娜娜無意中翻閱到《中國留守兒童日記》,以及后來的《中國留守兒童書信訪談錄》等書籍,認真做了不少筆記。“日記本是孩子聯(lián)系或是思念回憶父母的重要媒介之一,所以我希望通過留守兒童日記本作為切入點展開畢業(yè)設計創(chuàng)作。翻閱孩子們的日記本,嘗試了解他們最真實的需要,也許從這里開始作為突破口更為合適。”
花紙貼瓷器上燒出花紋,將泥巴粘成“本子”
許多觀眾驚嘆,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神奇的陶瓷日記的制作過程花費近半年時間,這個過程并不容易,光如何把本子上的綠格子轉印到紙張上,再印到模子上,就做了大量試驗。日常的墨水或其他顏料無法通過高溫煅燒,所以先用花紙貼在空白的瓷器上,再低溫燒制成瓷器上的花紋,最后才在作品上寫字。
燒制時問題又來了,如何將泥片拼接修整,放置得近似一本真書?一頁頁粘本子的時候要把控好泥巴的干濕程度,否則極易粘在一起。配比不對,本子也會燒得焦黃。噴水,打濕宣紙,放置石膏板,放框澆泥漿……光敲打泥漿就是個力氣活兒,一桶一桶敲了一個星期。最后寫字的部分,因為陶瓷本子邊緣容易破損,年齡較小的孩子無法掌控較好力度,還是請同學來幫忙。
陶瓷既意味著永久,也代表易碎,裘娜娜以此還原留守兒童們心中的那片陰霾和稚嫩的內(nèi)心世界。“在苦難中孤獨前行,并被迫貼上留守兒童標簽的他們,其實與城里的孩子并無不同。他們也天真、對生活充滿好奇與希望,渴望被關愛,希望我的作品能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