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弘揚工匠精神,展現(xiàn)新時期齊魯大地產業(yè)工人的新風貌,山東省總工會集中開展了“齊魯工匠”選樹工作�,F(xiàn)在首屆“齊魯工匠”名單已經揭曉,他們高超精湛的技藝和敢為人先、精益求精的敬業(yè)精神,為提升山東制造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人把工匠精神,歸納為,對于技藝專業(yè)嚴謹、精益求精,但拋開技藝,工匠身上還有一種旁人難以看到的氣質,那就是對傳承的敬重,對創(chuàng)新的渴求。

陶瓷這個經歷了上千年輝煌的古老產業(yè),因為堅守與傳承,迸發(fā)著耀眼的光芒。
2014年11月10日,第二十二次亞太峰會在北京雁棲湖舉行,這是一場匯集世界政治經濟領袖的盛宴,風云際會間,中國展現(xiàn)著它泱泱大國的風姿。這樣的一場盛宴,儀制不可不嚴苛,細節(jié)不可不考究,宴會所用的餐具也必然出自頂級的工匠之手。會議召開前,一套《國彩天姿》瓷器款款步入峰會殿堂,成為21國首腦的主宴用瓷,它的總設計師,是來自山東淄博的陶瓷工匠,何巖。
山東省淄博市華光陶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何巖告訴記者,這樣一個高規(guī)格接待的一個國家級用瓷,需要一個很好的設計。
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設計,除了要滿足日用陶瓷的實用性,更要通過它向世界展現(xiàn)古老而現(xiàn)代的東方神韻。
白地青花,間裝五色,斗彩,創(chuàng)燒于明朝宣德年間,憑借其繁滿絢爛成為陶瓷燒制史上的巔峰代表。何巖,正是在這種傳統(tǒng)工藝之上,妙筆生花,“更加豐富了餐具的色彩 變化。”
傳統(tǒng)的6色,豐富成為13種顏色,釉下彩的設計更增添了立體感。在繁復飽滿的纏枝紋樣中恰當?shù)亓舭捉幌噍x映,是中國智慧的點睛之筆,綻放著昂揚自信又淡定從容的含蓄之美。
何巖16歲進入了淄川陶瓷廠,跟著老師傅按照老祖宗留下的傳統(tǒng),學習燒制瓷器。但傳統(tǒng)技藝,量大質低,污染又多,到了上世紀90年代,何巖所在的單位破產。這個時候,他對這份傳承了幾千年的手藝有了新的想法。何巖說,復制或者仿制原來的這種青瓷呢,有一定的意義,但意義不是很大。


作為一種意象色彩,“以色觀物”的先賢們自古就有尚青的傳統(tǒng),青瓷,也是中國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何巖鐘愛青瓷,卻并不想因襲舊法,而希望它能煥發(fā)新的生機,“我們是在配方上做了一種調整,反復的調整。”
墨守陳規(guī)也許最為穩(wěn)妥,卻并非工匠所求,求新求變需經千錘百煉,卻始終孜孜不倦。經歷了長達三年的嘗試,奇跡終于出現(xiàn)了,在一次神奇的窯變燒制后,一種釉色溫潤透亮,類玉似冰的天青色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它清爽勝過淡月華光,朗潤仿若曉雪初霽。這是陶瓷的又一次新生。
何巖把這種新的陶瓷命名為----華青瓷,如何通過設計將它的美展現(xiàn)給世人呢?無數(shù)的想法在何巖的腦海中碰撞,他畫下一張張圖紙,制成模具,再精心打磨。
一件作品,從靈光乍現(xiàn)于設計師的構思,到落成于他的手下,都要經過千雕萬琢。這正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今,何巖的手法已經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所謂工匠的智慧,無關天賦,無關幸運,只關乎努力,惟有千萬次沉重反復地失敗,才能在最后淡然說出那句:無他,唯手熟爾。
“電腦進行設計,用3d精雕機模具的和胎具的這種制造。”科技的發(fā)展帶來了燒制技藝上的革新。何巖利用新技術,創(chuàng)新的將骨質瓷與華青瓷結合在一起,完成了他的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也在2016年被法國盧浮宮收藏。這得益于最新的設計,最新的技術,這是創(chuàng)新的魅力,然而蘊含其中的設計靈感卻來源于最古老的文明。何巖介紹,新石器時期,馬家窯的文化圓潤、飽滿。

水火既濟而土合,神奇的泥土在先民的手中幻化成最早的陶器。先民樸素的智慧,是對自然的直接映射。這種大氣拙樸,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深藏于中國人歷史與心靈中的基因密碼。它是天圓地方,道法自然,是中正平和,天人合一。它穿越五千年的風雨,無論何時不經意地觸碰,這種美的感受都能被喚醒、重構。靈感與技術的結合, 正是傳統(tǒng)審美與現(xiàn)代工藝的完美勾兌。
何巖說,一個好的工匠,是一個承上啟下,把這種傳統(tǒng)的一種技藝,一種能力,繼承過來,加上你自己的創(chuàng)新,再傳承給你后來的人。
陶瓷,這個與中國同名的古老工藝,在歷史的長河中從未黯淡它的光芒。從新石器時代的陶片,到爭奇斗艷的唐三彩,再到奪得青峰翠色的青瓷,陶瓷歷經代代能工巧匠之手,在新的材質和工藝推動下,一次次綻放異彩。它是大自然的無私饋贈,更是歷代能工巧匠的傳承。匠人使命,正是承接厚重,獨運新思,傳之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