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窯是漢族傳統(tǒng)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始于唐代,盛于北宋末期。耀州窯為北方青瓷的主要產(chǎn)地,宋朝時被列為貢品,并遠銷世界各地,在陶瓷發(fā)展史上影響深遠。倒流壺是耀州窯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堪稱“國寶”級瓷器。
那么,小泥巴是如何變成精美的倒流壺?帶著好奇,記者前往耀州窯唐宋陶業(yè)有限公司,體驗了一番制陶過程,用相機拍攝瓷器誕生的細節(jié)。

第一步:注漿。工人把制備好的泥注入模具中,制作出一定形狀、大小、規(guī)格,適合加工的陶瓷坯體。

第二步:粘結。將注好漿的模具靜置一段時間后,取出坯體,并進行粘結。圖為工人正在給倒流壺粘結底管,倒流壺從底部注水,虎口出水的奧秘就在這里。

第三步:修坯。將粘結好的坯體陰干后放在旋轉樁上,一邊旋轉一邊用刀對坯體進行修整。修坯的好壞決定坯體的命運,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第四步:手工刻花。這種偏刀技法,是在半干的坯體上刻出紋樣的形體結構,使紋樣圖案微微突出,輪廓清晰、層次分明、體積感強,具有浮雕的效果。此技法是耀州青瓷具有代表性的獨特裝飾技法。

第五步:素燒。雕刻完成的坯體經(jīng)過自然風干后要進入到800℃至900℃的窯中燒制,采用素燒是為了增加坯體的機械強力,不易損壞。圖為已經(jīng)完成第一次素燒的坯體。

第六步:上釉。用調制好的釉漿涂滿坯體,釉漿讓坯體在燒制后產(chǎn)生有玻璃光澤的結晶釉和裂紋釉等。耀州瓷釉色光潤,釉質飽滿。特別是青釉,釉質精細純凈,透明度適中,青中閃著微黃,是我國青瓷裝飾之首。

第七步:釉燒。經(jīng)過素燒的坯體施釉后,再進入窯中焙燒,這稱為釉燒。耀州瓷在釉燒時的溫度為1200℃到1300℃。圖為釉燒完成后,工人將成品瓷器裝箱運往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