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自古以來,瓷器就是收藏中的大項,收藏人數(shù)眾多。近幾年,隨著收藏市場的繁榮,瓷器造假也愈演愈烈,偽古瓷讓人防不勝防。對于廣大藏友來講,該如何有效地鑒別古瓷器呢?我省瓷器藏家呂寶成說,古瓷鑒定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工夫。鑒定一件古瓷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chǎn)有所了解,其次要從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款識等方面入手進行分析,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對于初學者來說,鑒定古瓷雖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抓住重點。所謂的抓重點就是看胎釉、辨紋飾。
☆胎質釉色看仔細
鑒定一件古瓷器一定要仔細看胎釉,從胎質、釉色可以基本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一件古瓷符合上述特征,則其基本屬原始青瓷。
明永樂、宣德、清康熙的江西瓷器,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并且有厚薄不均現(xiàn)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的傾向。這一特征,是其他瓷器中所沒有的。
明宣德與明永樂時間雖然接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瓷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征。
清康熙瓷器,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瓷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有時還有縮釉現(xiàn)象,且底部有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細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康熙年間瓷器的最大特點。
☆紋飾用心去辨析
鑒定古瓷,除了看胎質和釉色外,紋飾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紋飾就像一個人的衣冠,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鑒定時千萬不能忽視。
我國古代瓷器的紋飾繁多,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紋飾本身有其時代性,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例如,明正德年間,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因此瓷器上出現(xiàn)了八仙、八寶、真武大帝、書寫回文、仙人朝圣等圖案。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于是這個時期的瓷器圖案,在“尚武”方面,有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xiàn);在“習文”方面,開始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
鑒定紋飾時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時代同一紋飾的表現(xiàn)形式也不同。比如,我們最常見的云紋,在元、明時期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元代朵云紋,其表現(xiàn)形式基本可分為兩種。第一種,身繪成如意頭狀,多不對稱,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細長,整個造型活像一條大頭小蝌蚪在游動著。第二種,也繪一個不對稱如意頭為身,拖一長尾,尾的前段長出兩個小頭,其尾活像萌芽的種子根部,其如意頭下的兩個小頭,又似兩片小葉托著一朵盛開的花。明代宣德年間,朵云紋有了變化,雖然也是繪如意頭為身,但身上的飄帶增多了,有的云頭下飄出一帶,有的在云頭左、右兩邊和尾部各飄出一條云帶,所繪如意頭豐滿肥壯,飄帶瘦長,變化多樣。明代中期,成化年間的如意云紋,飄帶較長,是如意云頭長度的兩倍,尾部的飄帶又有突出的小小云塊,和前期一條帶狀有所變化,云頭好似露齒的獸面。
呂寶成說,鑒別古瓷器除了要抓住兩重點外,還應結合其他方面綜合考慮,這樣才能得出更為準確的結論。廣大藏友只要潛心鉆研,循序漸進,多看多學,就一定能逐步掌握鑒別古瓷的要領。
目前,我國古瓷器辨?zhèn)畏譃閭鹘y(tǒng)鑒定和科技鑒定兩大方法。傳統(tǒng)鑒定法主要是利用眼、手、耳,通過看、摸、聽,對被鑒定瓷器的器型、紋飾、重量、聲音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得出一個較為可靠的結論。傳統(tǒng)鑒定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放大鏡、手電筒等?萍艰b定法主要是通過現(xiàn)代高科技儀器、儀表,對被鑒定瓷器進行物理、化學分析,以期得出一個肯定的量化的結論。
傳統(tǒng)鑒定的優(yōu)點是方便、簡單、經(jīng)濟。鑒定過程是通過對被鑒定瓷器的直接觀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經(jīng)驗得出一個較為直觀的結論。其缺點是不能十分客觀,有情緒化的色彩,如果鑒定者經(jīng)驗、感覺不準確,得出的結論也就會不正確。
科技鑒定的優(yōu)點是準確、迅速,有數(shù)字標準,可量化定性,沒有人為的情緒化成分。其鑒定原理是以物品的材料組成、自然輻射、同位素蛻變及釉面老化等自然因素為依據(jù),進行分析比較,得出一個定量的結論。其缺點是鑒定費用較高,原始數(shù)據(jù)庫的資料健全與否直接影響鑒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