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工美大師將參展本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以越窯青瓷和青花斗彩見長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嵇錫貴就是其中一位。她的作品將亮相博覽會的“國大師形象館”。
嵇錫貴出生在水鄉(xiāng)湖州,1950年父親被調到江西景德鎮(zhèn)。全家坐船快到景德鎮(zhèn)的時候,看到河里都是白色的瓷餅。好奇的嵇錫貴不知道,她這一生會與陶瓷緊密相伴。
1957年嵇錫貴初中畢業(yè)的時候,碰巧景德鎮(zhèn)陶瓷美術技藝學校來招生。當時學校不要學費,還分配工作,家窮又喜歡畫畫的嵇錫貴毫不猶豫報考了青花班。后來她又考上江西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從多位景德鎮(zhèn)老藝人身上學到了國畫、花鳥、人物繪畫技法,制陶工藝釉下彩、釉上彩、青瓷刻花一個也沒錯過。
陶瓷學院附近的湖田窯是宋代生產(chǎn)影青刻花的窯址,還是學生的她常常去撿瓷片把紋樣臨摹下來。古代越窯刻花工藝手法沒有遺存,嵇錫貴根據(jù)浙江瓷土特性,對各種紋樣進行了技法嘗試。后來刻花成為她陶瓷創(chuàng)作代表性手法。
畢業(yè)那年,全年級就嵇錫貴一人被分配到陶瓷工業(yè)科學研究所。多次實踐,她自創(chuàng)了鐵骨泥刻花技法(鐵骨泥就是青花的下腳料,一般用來壓邊或包口,它顏色深厚、古樸,一般起到陪襯作用),還結識了以陶瓷雕塑見長的丈夫郭林山。
1986年,嵇錫貴和丈夫作為特殊人才引進浙江。2013年5月16日,以她和丈夫名字命名的“貴山窯陶瓷藝術館”,在西溪濕地公園開館。館中擺放著兩人最具匠心的作品。
按照景德鎮(zhèn)的老手藝,一個成品有72道不同工序,從揉泥、拉坯到器皿裝飾,每個工序都由不同的師傅來完成。但在嵇錫貴手中,所有工序她都是“一手抓”。嵇錫貴認為只有長期實踐,磨練自己的技藝,才能“熟能生巧”,成為能工巧匠。而她也在這種堅持中摸索出三個獨創(chuàng)的手法:青花彩繪、陶瓷釉下綜合和陶瓷釉上彩繪裝飾。
今年73歲的嵇錫貴,依然堅持不懈地在創(chuàng)作。嵇錫貴正在創(chuàng)作的,是一件青花斗彩花瓶。拍出天價2.8億港元的“雞缸杯”,用的正是“青花斗彩”這道技藝。嵇錫貴說,陶瓷藝術是“火的藝術”,古代人燒窯都先敬風火神。自己曾經(jīng)燒失敗的作品不計其數(shù),有一點瑕疵,她就打破重來。一件作品往往要花費半年時間,每件作品,嵇錫貴都很花心思,不重復做第二件。
匠心說
陶瓷作品如何體現(xiàn)藝術家的匠心?打個比方,同樣一個杯子,一個是手繪的、一個是貼膜的,那它們的價值就大相徑庭了。陶藝家用自己的思想創(chuàng)作出歷史上沒有過的一件作品,而它將一直存在于這個世界上,這是藝術家價值的體現(xiàn)。
美學說
陶瓷作品不僅可以作為藝術品,還可作為日常生活器物。賞用結合,是陶瓷藝術的一大特點。
嵇錫貴認為最能代表她匠心的就是這尊《百年好合》:“我對各種傳統(tǒng)刻花技藝都進行了嘗試,《百年好合》用了十幾種刻花刀法,有些雕刻工具還是自己做的。這是一件歷史上沒有的東西,經(jīng)過我的手藝,現(xiàn)在出現(xiàn)在世界上。”
大師名片
嵇錫貴:1941年出生,浙江湖州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越窯青瓷)傳承人,杭州西溪貴山窯陶瓷藝術館館長。1975年參與中南海毛主席用瓷的設計制作,作品多次獲國際、國家級大獎,并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中國陶瓷博物館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