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化白瓷自明、清以來,名聞遐邇;尤其是瓷塑,明代何朝宗、張素山和林朝景等名家精製者(如佛像、達摩像、觀音像及八仙像),不但瓷質細潤優(yōu)良,柔和白色予人單純雕塑美,風韻獨特;而且人物或動物神態(tài)與表情刻畫細膩,栩栩如生,衣褶及毛髮皆如迎風飄揚,故素來為收藏家覬覦。不過坊間多仿製偽品,作假印記,魚目混珠。
迄清代,德化白瓷繼承明代優(yōu)良技術;但已非光以仙佛瓷塑為主流,除多造日常各種實用器皿(如壺、瓶、洗等)外,瓷塑較多燒製各種禽鳥走獸。動物方面,多少受福建壽山石雕一些獸紐造型影響,亦可見閩人對某類動物之特別愛好。像附圖,為清代德化瓷塑代表作之一,以佛獅為主題,連方座,高約二十五公分,透雕獅子所戲之球,神態(tài)活現(xiàn);方座花紋亦屬鏤刻,工藝精美,難怪獲得不少真賞者稱譽。
不過,細加比較,明代德化白瓷合鐵量低,含鉀量高,高溫燒成后,光潤瑩亮,乳白若凝脂,胎釉渾然一體;光照下白釉微微閃紅,但滋嫩純凈。有些德化白瓷簫和笛,明代燒製者更巧奪天工。清初以后,釉中多氧化鎂,還原氣氛掌握不當,常見泛青,而且胎厚釉水薄。